慢性咳嗽:從常見到關鍵警訊

常見病因與第一步判斷

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(UACS)

這是慢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常與過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竇炎一起出現,會讓鼻涕往後流,刺激咽喉與咳嗽反射。診斷多靠臨床線索與治療反應來確認。(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

氣喘與咳嗽變異型氣喘

氣喘不一定都有喘鳴或胸悶,咳嗽可能是唯一表現。支氣管過度反應性是關鍵特徵,但有時基本肺功能仍在正常範圍。依循最新國際建議,治療會以吸入型類固醇為核心。(GINA 2025

嗜酸性支氣管炎

這類患者容易咳嗽,但沒有典型氣喘的支氣管過度反應。痰液中的嗜酸性球升高,是重要線索。對吸入型類固醇通常反應良好。(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

胃食道逆流

胃酸或非酸性逆流會刺激上呼吸道,造成慢性咳嗽,即使沒有典型火燒心也可能出現。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治療可作為初步策略。必要時再安排生理功能檢查。(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

慢性支氣管炎與慢性阻塞性肺病

長期抽菸或暴露粉塵者,慢性咳嗽特別常見。評估會以病史、肺功能與影像為基礎。治療重點在戒菸、疫苗、吸入藥物與復健。(JAMA Review

藥物相關: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

此類降壓藥常見副作用就是乾咳。停藥後通常會改善,再改用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可作為替代。是否更換治療需評估整體心血管風險與目標。(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

不可忽略的警訊與高風險疾病

肺結核

有風險暴露、夜間盜汗、體重下降或影像異常時,要主動排除結核。檢查包含痰液塗片與分子檢測,並視情況安排培養。是否檢測需依指引採取目標性策略。(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

肺癌

年長、抽菸史或伴隨血痰、聲音沙啞等症狀時,要提高警覺。影像學是第一步,必要時安排支氣管鏡與病理切片。早期判斷能影響後續治療與預後。(CHEST Guidelines

心臟衰竭

肺部鬱血會造成夜間咳嗽或平躺加重的咳嗽。觀察下肢水腫、頸靜脈怒張與體重變化,再配合利鈉肽與超音波評估。治療以利尿與心臟保護藥物為主。(JAMA Review

支氣管擴張症

反覆呼吸道感染與長期咳濃痰是典型表現。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能確認支氣管擴張與壁增厚。長期管理需兼顧呼吸道衛教、處置感染與疫苗。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

咯血、體重減輕與夜間盜汗的意義

這些都是紅旗症狀,代表可能存在感染、腫瘤或系統性疾病。出現時應加速影像與實驗室檢查。若伴隨全身不適,轉介速度要更快。

病史與環境評估的重點

用藥與過敏史

詢問降壓藥、止痛藥與鼻噴劑的使用情形,因為部分藥物會誘發咳嗽。過敏史能支持上呼吸道或氣喘相關的病因。釐清開始時間與劑量改變,有助判斷因果。(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

抽菸與職業暴露

抽菸史是慢性支氣管發炎的重要因子。粉塵、化學刺激物與冷熱交替,也會增加呼吸道負擔。工作環境改善與防護具,是非藥物管理的基礎。(JAMA Review

伴隨症狀線索

鼻塞、鼻涕倒流、喉嚨癢,提示上呼吸道來源。胸悶、喘、夜咳,指向氣喘或黃昏加重的心臟因素。火燒心或酸水上湧,則考慮胃食道逆流。(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

家族史與共病

家族中若有氣喘、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,有助建立初步假設。代謝症候群、肥胖與睡眠呼吸中止,也可能加重咳嗽。整體風險評估能幫助排程檢查與治療。

生活型態與睡眠

晚餐時間、食物種類與躺下姿勢,會影響逆流與咳嗽。室內溼度、塵蟎與香味產品,都可能刺激呼吸道。良好睡眠與規律運動,有助減少症狀波動。(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

檢查與影像:由淺入深

胸部X光與必要時胸部電腦斷層

X光是起點,用於找出肺炎、腫瘤或結核的蛛絲馬跡。若咳嗽持續、痰多或紅旗症狀存在,考慮電腦斷層。影像結果會直接影響後續處置。(CHEST Guidelines

肺功能與支氣管擴張試驗

測量用力吐氣量與比值,協助判斷阻塞程度。支氣管擴張試驗可揭露可逆性,支持氣喘診斷。有時需加做激發試驗以確認支氣管過度反應。(GINA 2025

痰液檢查與嗜酸性球

檢視嗜酸性球比例,有助辨識嗜酸性支氣管炎。若懷疑感染或結核,則加做塗片、培養與核酸檢測。採檢與送驗品質影響準確度。(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

逆流相關檢查

在生活調整與藥物治療效果不明時,才考慮食道酸鹼與阻抗監測。目的是釐清症狀是否與逆流事件同步。之後再決定是否調整治療。(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

何時需要病理切片或內視鏡

影像顯示可疑腫塊、咯血或無法解釋的肺門腫大時,應安排支氣管鏡或經皮方式取樣。病理切片能確認診斷並指引治療。處置前要說明風險與利益。(CHEST Guidelines

依序的經驗性治療試驗

鼻部治療用於上呼吸道咳嗽

第一代口服抗組織胺如 chlorpheniramine 搭配鼻噴類固醇,可先試行。合併生理食鹽水沖洗能減少刺激源。改善時代表診斷方向正確。(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

氣喘路徑:吸入治療為核心

以吸入型類固醇為基礎,必要時加上長效支氣管擴張劑,如 formoterol。急性誘發時可酌加短效藥物。規律使用與吸入技巧,是療效關鍵。(GINA 2025

胃食道逆流的階段性處置

先從飲食與體重管理做起,晚餐提早、避免刺激食物與睡前平躺。藥物可考慮質子幫浦抑制劑的療程評估反應。未改善時再考慮進一步檢查或轉介。(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

更換降壓藥以處理乾咳

確定與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有關時,可停藥並觀察是否好轉。替代選項包含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,如 losartan。更換前務必評估血壓與腎臟功能。(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

慢性支氣管炎與長期策略

重點是戒菸與規律運動,再搭配個別化的吸入藥物。疫苗(流感與肺炎鏈球菌)能降低急性惡化。症狀多痰者,呼吸道清除技巧很重要。(JAMA Review

追蹤、轉介與生活照護

追蹤頻率與指標

評估咳嗽強度、夜間影響與工作學習干擾,作為回診追蹤的重點。治療後若在2–4週內無改善,要調整方向。出現紅旗症狀時需提前回診。

何時轉介胸腔內科或耳鼻喉科

影像異常、反覆肺炎、長期咯血或難治性鼻部症狀,應考慮轉介。需要支氣管鏡、上消化道檢查或進階影像時,也建議轉介。跨科合作能縮短診斷時間。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

居家照護與自我觀察

保持室內通風與適度溼度,減少香水與清潔劑刺激。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,並抬高床頭。症狀日記有助醫療團隊調整治療,「寫下誘發情境與強度」特別有幫助。

特殊族群:兒童、孕婦與高齡者

兒童常見氣喘與上呼吸道問題,治療與藥物劑量需更謹慎。孕婦以非藥物與安全度高的藥物為優先。高齡者要留意多重用藥與吞嚥、逆流的關聯。(ERS/CHEST Chronic Cough Guidance) (ERS Publications)

短期與長期目標設定

短期目標是減少咳嗽頻率與夜間干擾。中期目標是找出主因並穩定控制。長期目標是降低急性惡化、維持活動與生活品質。(GINA 2025JAMA Review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