腎實質病變

什麼是腎實質病變

受影響的腎臟部位

腎實質是腎臟真正工作的部分,包括腎小球、腎小管、間質與腎臟內的小血管。這些部位像一條生產線,負責過濾與回收水分與電解質。任何一段出問題,都可能讓腎功能變差。

與集尿系統疾病的差別

腎實質疾病主要在「腎臟本體」出狀況;而輸尿管、腎盂的阻塞,屬於集尿系統問題。前者常見蛋白尿或血尿,後者多見絞痛或水腎。理解這個差別,有助於選擇正確檢查。 Abdominal Radiology

急性與慢性的觀念

急性問題來得快,常在幾天到幾週內出現腎功能惡化。慢性問題進展慢,腎臟會逐漸縮小、變硬,症狀可能不明顯。影像上兩者表現不同,有助推測時間軸。 JMRI

常見成因地圖

成因可分為發炎、自體免疫、感染、代謝、血管與遺傳/囊性疾病。某些藥物或草藥也會傷腎。認清背景,有助於後續治療方向。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

早期常見的身體訊號

泡泡尿代表蛋白尿可能增加。茶色尿或肉眼血尿,提示出血來源可能在腎臟。腳踝水腫與血壓升高,也常一起出現。

臨床表現:腎小球型與腎小管間質型

腎小球疾病的典型樣貌

腎小球疾病常見兩種表現:腎病症候群與腎炎症候群。前者以大量蛋白尿、低白蛋白、浮腫為主;後者以血尿、高血壓與腎功能下降為主。病情輕重差很多,需要系統評估。 NEJM

尿液鏡檢的線索

畸形紅血球與紅血球管型,常指向腎小球出血。白血球管型或顆粒管型,可能提示發炎或壞死。這些線索能幫助把病因分群。 Lancet

蛋白尿型態差異

腎小球型多是白蛋白為主,量可很高。腎小管間質型則常見小分子蛋白增加,如 α1-microglobulin 或 NAG。了解蛋白種類,比只看總量更精準。 Clinical Biochemistry

腎小管間質疾病的日常表現

常見多尿、夜尿與口渴,因為尿液濃縮能力下降。水腫與嚴重高血壓不一定明顯。病史裡常有藥物、毒素或感染線索。 Advanc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.

必要檢查:從尿檢到血液與影像

尿液常規與定量

試紙可當篩檢,但會受尿液濃度影響。建議使用尿白蛋白/肌酸酐比(ACR)或蛋白/肌酸酐比(PCR)評估嚴重度。重複測量能看趨勢更可靠。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

尿蛋白分型與管型

若懷疑腎小管間質病變,可加做小分子蛋白與酵素指標。鏡下管型能指向發炎、壞死或出血的位置。把這些資料合起來,往往就能縮小診斷範圍。 Clinical Nephrology

血清學檢驗與免疫標誌

依臨床情況選做 ANA、ANCA、補體與 anti-PLA2R 等檢驗。這些指標能支持特定診斷,並幫忙判斷病勢。抽血與尿檢的組合,比單一檢驗更有力。

影像學看到的變化

超音波可評估腎臟大小、皮質厚度與回音度;慢性病常見腎臟縮小與高回音。MRI 或 CT 在複雜病例能提供更多線索。影像變化雖不特異,但與臨床合併判讀很關鍵。 Radiographics

何時需要病理切片

當臨床與檢驗資訊仍無法定論,或需要分型決定治療時,就會考慮做腎臟病理切片。出血風險、腎臟大小與抗凝藥物使用,都要先評估。標準化的病理分類能讓治療更精準。 JASN.

常見病因光譜與臨床情境

糖尿病腎病變

長期高血糖會傷害腎小球,讓過濾網逐步硬化。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出現,之後腎功能會慢慢下降。血糖與血壓雙重控制,是延緩惡化的主力。

IgA 腎病

常見於年輕與中壯年,表現為反覆血尿或泡泡尿。上呼吸道感染後加重並不少見。需要依蛋白尿量與腎功能來分層。

藥物或感染引起的間質性腎炎

某些止痛藥、抗生素與中草藥可能傷腎。停用致病藥物常是第一步。若確定是免疫介導,短期治療可考慮由醫師評估。

腎血管性與缺血相關變化

腎動脈狹窄或長期低灌流,會讓腎實質慢慢受傷。高血壓控制困難與腎臟大小不對稱,都是線索。影像與功能評估一起看,較能抓到關鍵。

風險分層與何時轉介腎臟科

eGFR 與 CKD 分期

eGFR 反映過濾能力,用來區分慢性腎臟病分期。與蛋白尿合併評估,可預測未來風險。數值變化的趨勢,比單次數字更重要。

蛋白尿等級與預後

蛋白尿越高,未來腎功能下降與心血管風險越大。持續性蛋白尿比偶發性更需要注意。把 ACR/PCR 納入日常追蹤,有助於提早介入。

急性腎損傷與慢性腎病的分辨

看肌酸酐的變化速度、尿量與影像特徵,可幫助判斷。急性惡化需要找出可逆原因,像脫水或藥物。慢性問題則著重長期保護策略。

需要盡快轉介的警訊

快速上升的肌酸酐、持續血尿合併蛋白尿、難控高血壓或明顯水腫,都要盡早轉介。影像顯示腎臟明顯縮小或腫大,也需評估。任何高鉀或酸中毒,都不能拖延。

治療與長期照護

基礎治療與血壓控管(ACEi/ARB、SGLT2 inhibitor)

ACEi/ARB 能減少蛋白尿並保護腎小球壓力。SGLT2 inhibitor 也能降低腎病惡化風險,對糖尿病與部分非糖尿病患者都有幫助。鹽分控制與規律運動,是藥物外的重要基石。

腎小球疾病的免疫治療概覽(steroid、cyclophosphamide、rituximab、mycophenolate mofetil)

治療是否需要免疫抑制,要看診斷與嚴重度。steroid 常做為起始用藥;在特定病型,可合併 cyclophosphamide 或 rituximab。若需維持治療,可考慮 mycophenolate mofetil,由專科評估劑量與期間。

腎小管間質疾病的處置重點

第一步是找出並移除傷腎因子,如藥物或毒素。若為免疫性間質炎,可短期使用 steroid。電解質與酸鹼失衡要同時矯正,避免反覆發作。

生活型態與追蹤建議

避免隨意使用止痛藥與來路不明的補品。均衡飲食、控制鹽分與適量蛋白質,有助減輕腎臟負擔。固定追蹤血壓、eGFR 與 ACR,及早發現變化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