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為主與地中海型飲食
為何選擇植物為主與地中海型
植物為主與地中海型飲食,重點是多蔬果、全穀、豆類、堅果與橄欖油。這樣的餐盤,飽和脂肪少、纖維多,也比較少隱形鹽與添加物。多項綜述指出,這類型飲食對腎臟與心血管都有加分效果( Mediterranean diet and CKD)
全盤思考最重要
飲食不是只看單一營養素,整體餐盤最重要。KDIGO 2024 guideline 建議偏向植物、少鹽、少含糖飲與少紅肉的多樣化飲食。搭配體重管理與規律活動,腎臟風險更穩。
台灣日常食物的簡單替換
白飯可常態改為糙米或雜糧飯,鹹酥雞改成烤雞或豆腐。滷肉飯可以改小份量並加燙青菜,飲料店改成無糖茶。外食時選擇自助餐的清蒸、清燙、涼拌區塊,少選炸與濃重醬汁。
超加工食品要少
超加工食品常含高鹽、高糖與多種添加物,對腎臟不友善。研究整合顯示,超加工食品與腎功能惡化風險上升有關(參考 Ultra-processed food and CKD risk)。日常以原形食物為主,包裝零食與速食減量最穩。 (MDPI)
構築友善腎臟的餐盤
一餐可以是糙米、滷豆腐、清蒸魚、川燙地瓜葉與番茄。烹調時用檸檬、蒜頭、胡椒增加風味,取代大量醬油與味精。零食以水果小份量與無鹽堅果取代洋芋片與甜餅乾。
蛋白質與鈉的抓握
蛋白質份量的基準
大多數成人的每日蛋白質建議量為每公斤體重 0.8 公克。KDIGO 2024 guideline 並提醒避免超過 1.3 公克/公斤/天,必要時由專業團隊評估是否更低。份量拿穩,比一味吃多更重要。
蛋白質來源的選擇
豆製品、魚、白肉,比大量紅肉與加工肉更合適。以植物蛋白為主,酸負荷較低、磷添加物也較少。近年綜述也支持 plant-dominant 的做法(參考 Plant-dominant diets in CKD)。
鈉的界線與換算
每日鈉建議少於 2 公克,也就是少於約 5 公克食鹽。KDIGO 2024 guideline 明確提出這個門檻,並提醒某些腎小管流失鈉的情況不適用。多看標示中的鈉毫克數,最實際。
外食減鹽的小技巧
點餐時選「少鹽、醬另放」,喝湯改成淺嘗不喝湯。滷味先汆燙再拌少量醬,乾麵比湯麵更好控。便利商店選擇「無調味」與「原味」標示的產品會更穩。
調味思維與包裝陷阱
胡椒、蔥蒜、薑、辣椒、檸檬能增香,減少重鹹醬料依賴。火鍋湯底與滷汁的鈉常偏高,少喝湯能降低負擔。標示中的「鈉」常以毫克呈現,換算成食鹽要除以 400 才接近克數。
體重與動起來
目標是穩定健康體位
維持合適的身體質量指數能降低多種慢性病風險。KDIGO 2024 guideline 指出過重與肥胖和腎臟風險相關,必要時應規劃減重。穩定降脂與增肌,比速成節食更安全。
每週動多少比較好
建議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活動,依耐受度調整。KDIGO 2024 guideline 強調避免久坐與逐步增加活動時間。散步、騎腳踏車、慢跑都可。
動作類型如何搭配
把有氧與阻力訓練混合會更完整。有氧顧心肺,阻力維持肌肉與骨骼。長期而言,功能與生活品質更好(參考 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 in CKD)。
安全第一與跌倒風險
有骨質疏鬆或平衡較差的人,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。選擇安全地點與適合鞋具,必要時請教物理治療師。天熱時避免在正午運動,以免脫水與中暑。
睡眠與壓力也要顧
睡眠不足與壓力過高,會影響食慾、血壓與血糖。固定上床時間、白天曬到日光、睡前減少螢幕,有助入睡。簡單深呼吸或伸展,能緩解緊繃。
避免菸與酒過量
菸與腎臟的關係
菸品中的尼古丁與氧化壓力,會加重血管與腎絲球的負擔。KDIGO 2024 guideline 把不使用菸品列入生活重點。需要時可轉介戒菸服務。
戒菸資源的利用
尼古丁替代品與行為諮商,常見也有效。家人支持與設定日期,能提升成功率。反覆嘗試很正常,累積經驗就會更穩。
酒量拿捏更安穩
觀察性研究顯示,適量飲酒與較低 CKD 風險相關,但過量會有害。最穩的做法是避免暴飲,並留意藥物與酒的交互影響。若有高尿酸或痛風問題,酒要更少,含糖酒精飲品更要避免。
含糖飲與尿酸的提醒
含糖飲料會升高尿酸,痛風與腎病風險一起上升。KDIGO 2024 guideline 也在高尿酸章節提醒限制酒與高果糖飲。白開水、無糖茶與無糖咖啡是較穩定的日常選擇。
腎保護藥物的簡單一覽
醫療團隊常用 ACE inhibitor、ARB、SGLT2 inhibitor、GLP-1 receptor agonist、finerenone 來輔助保護腎臟。這些藥物與生活型態並行,效果更好。用藥需由專業人員依個別情況評估(參考 ADA–KDIGO consensus 2022)。
水分策略與安全補水
為何水分要個別化
腎臟病的排水能力與心血管、電解質狀態差很多,因此水分不能一體適用。KDIGO 2025 Controversies 強調需要更多研究,也提醒避免脫水與容量過多兩個極端。實務上以症狀、尿量、體重與抽血結果一起判斷最安全。 (PubMed)
隨機對照試驗告訴的結果
一項大型隨機試驗發現,鼓勵增加 1–1.5 公升飲水,12 個月後 eGFR 下降並沒有顯著改善(CKD WIT trial, JAMA 2018)。所以「多喝水就護腎」並沒有證據支持。補水要看個別狀況調整。 (JAMA Network)
觀察研究的 U 形關係
有前瞻性世代研究顯示,單喝白開水的攝取與腎衰風險呈 U 形,太少或太多都不好,風險最低常落在約 1–2 公升區間,但需要個別化(CKD-REIN, NDT 2022)。這提醒補水不求越多越好。腎臟狀況不同,安全範圍也會不同。 (OUP Academic)
哪些情況需要限水或更謹慎
腎臟較進階、心臟功能不全、低鈉血症風險高時,常需要限制液體。水腫、呼吸喘與夜間咳嗽,可能是容量過多的訊號。少尿或無尿時,隨意喝大量水反而危險。
日常自我檢查的方法
觀察晨間體重的日變化、留意腳踝浮腫與呼吸狀況,能幫助判斷液體平衡。尿色淡黃多半代表水分還可以,但要搭配體重與症狀一起看。炎熱天氣或發燒腹瀉時,補水與電解質需要更謹慎安排(可與醫療團隊討論)。
生活細節與追蹤
規律追蹤與抽血
固定追蹤 eGFR 與尿白蛋白,能及早抓到變化。KDIGO 2024 guideline 提供風險分層與追蹤架構,讓照護更有方向。檢查頻率由風險等級來安排。
血壓與減鹽的雙箭頭
血壓穩定,腎臟壓力就小。KDIGO 2024 guideline 建議用標準化測量並與減鹽搭配,部分族群可設定較緊目標。家庭自我量測有助掌握趨勢。
用藥與腎臟的互動
非類固醇止痛藥(NSAIDs)在腎臟功能不佳時較容易造成副作用,應謹慎使用。KDIGO 2024 guideline 也提醒依風險調整其他藥物。任何新藥與保健品,最好先與醫療團隊核對。
超加工食物
超加工食物與腎功能惡化風險有關,長期不利腎臟健康。零食、速食、含糖飲,都是主要來源。以原形食物為主,長期更穩健(參考 UPF meta-analysis 2025)。 (MDPI)
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