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「眩暈」與「頭暈」
眩暈與頭暈的差別
眩暈多半是「天旋地轉」的感覺,好像周圍在轉或身體在轉。頭暈則可能是「要暈倒」或「腦袋發空」的感覺,未必有旋轉感。兩者聽起來相近,但成因與處理方式常不同。
四種常見感覺型態
常見型態包含旋轉感、輕飄感、步態不穩與昏厥前感。描述清楚是分辨方向的第一步,例如是否因為轉頭、起身或久站而引發。越能具體說明,越容易對應到可能原因。
為什麼年長者更常見
年長者的血壓調節較慢,加上多重用藥與退化性改變,容易出現頭暈。前庭(內耳平衡系統)功能也會隨年齡下降,讓身體較難快速校正姿勢。再加上慢性疾病影響,症狀更容易反覆。
與心腦血管的關聯
大腦需要穩定的血流,血壓或心律不穩定時就可能頭暈。動脈硬化或頸部血流問題,會讓腦部暫時缺血,表現為站不穩或視線模糊。若合併一側無力或語言含糊,代表需要緊急評估。
何時屬於醫療急症
只要頭暈合併走路歪斜、臉部不對稱、說話含糊或視野缺損,就是警訊。突然最劇烈的頭痛、持續嘔吐或意識改變,也屬於高風險。這些狀況應立即就醫處理。
最常見的周邊性與身體性原因
BPPV(良性發作性姿勢性眩暈)
BPPV常在轉頭、躺下或起身時出現,發作只有幾秒到一分鐘。原因是耳石跑到半規管裡,刺激到前庭感覺器官。雖然不致命,但反覆困擾時可透過復位操明顯改善。
前庭神經炎:病毒後的長時間眩暈
前庭神經炎多在感冒或病毒感染後出現,眩暈可持續數天到一週。常伴隨噁心、嘔吐與站不穩,但聽力通常正常。與中樞性眩暈不同,症狀多與頭部位置關係較小。
梅尼爾氏症:耳鳴與聽力波動
典型表現是反覆性的眩暈發作,通常持續數十分鐘到數小時。會合併耳鳴、耳悶與低頻聽力忽好忽壞。減鹽與規律作息有幫助,藥物與追蹤聽力能降低發作影響。
前庭性偏頭痛:不是只有頭痛
這種情況在中年女性較常見,可能有光敏感與聲敏感。眩暈可自發出現,也可能被壓力、睡眠不足或某些食物誘發。即使沒有同時頭痛,也仍屬偏頭痛譜系的一部分。
姿勢性低血壓:站起來就頭暈
從坐著或躺著突然站起來時,血壓來不及調整就會頭暈。年長者、脫水或使用降壓藥時更容易發生。量測臥立血壓就能看出端倪,調整用藥與補充水分常可改善。
其他常見誘因與生活因素
藥物與物質相關頭暈
降壓藥、利尿劑、鎮靜安眠藥與部分止吐藥都可能造成頭暈。多重用藥時副作用會互相放大,更容易不穩。帶著完整藥單給醫師檢視,有助於找出關鍵藥物。
焦慮、恐慌與過度換氣
情緒緊繃時呼吸變快,二氧化碳下降會讓頭部發空與手腳麻。胸悶、心悸與出汗常一起出現,讓人以為心臟出問題。練習慢呼吸與放鬆技巧,能明顯減輕發作頻率。
脫水與電解質失衡
夏天流汗多或腸胃炎嘔吐腹瀉後,水分與電解質不足會讓人頭暈。年長者口渴感較鈍,常不自覺喝得太少。適量補水與含電解質飲品,能更快恢復穩定。
貧血與低血糖
紅血球或血色素不足,運氧能力下降,腦部就容易缺氧感。餐間過長或糖尿病用藥不當,也會讓血糖過低導致頭暈。規律進食與按時服藥能降低風險。
睡眠不足與姿勢不良
長期睡眠不足會讓前庭與大腦的整合能力變差。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姿勢固定,容易引發肌肉緊繃與頭暈感。安排休息與伸展,讓身體重新找回平衡。
不可錯過的高風險診斷
後循環中風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(TIA)
若出現持續眩暈合併走路歪斜、說話含糊或複視,要高度懷疑。MRI(含DWI)比CT更容易抓到早期的小梗塞。時間就是腦細胞,及早處置能減少後遺症。
心律不整與暈厥
心跳忽快忽慢或節律混亂,會讓腦部短暫供血不足。常見伴隨心悸、胸悶或冒冷汗,甚至黑矇暈倒。ECG與心律監測能找出問題並指引治療。
顱內腫瘤與占位性病變
腫瘤可能造成逐漸加重的頭痛、步態不穩或局部神經缺損。症狀往往是「漸進式」而非突然發作。MRI能幫助判斷位置與範圍,必要時再以病理切片確認性質。
顱內出血與劇烈頭痛
突然像被重擊般的頭痛、嘔吐與意識改變需要立刻處理。尤其是合併神經學異常時風險更高。急診影像能快速釐清並安排後續治療。
嚴重感染與中樞性前庭病變
中耳炎、乳突炎或腦膜炎等感染,可能延伸影響前庭或腦部。發燒、畏光或頸部僵硬都是警訊。及早抗感染治療能避免神經後遺症。
就醫時會被問什麼、做哪些檢查
發作時間、誘因與伴隨症狀
醫師會詢問發作是否被轉頭、起身或壓力所引發。會一併確認是否伴隨耳鳴、聽力改變、頭痛或胸悶。時間軸與觸發因子常常就是診斷的線索。
神經學檢查與眼震觀察
簡單的步態、指鼻試驗與眼球追視可初步區分周邊或中樞。眼震方向、是否會隨視線改變,都很關鍵。必要時會做前庭功能相關的床邊測試。
量測臥立血壓與傾斜檯檢查
臥、坐、立三階段量血壓與脈搏,可找出姿勢性低血壓。若結果不明確,傾斜檯檢查能更精細評估自律神經調節。檢查本身風險低,資訊量大。
心電圖、心律監測與實驗室檢驗
ECG可發現明顯的節律或傳導異常。症狀間歇出現時,攜帶式監測能補足資訊缺口。抽血可評估貧血、電解質與甲狀腺功能等影響因素。
影像檢查與聽力/前庭功能測試
懷疑中風或腫瘤時,CT與MRI能提供決策依據。聽力檢查可評估是否存在感音性聽損,前庭功能測試能量化平衡系統狀態。對於反覆眩暈者,這些檢查能幫助長期規劃。
治療與日常照護:依原因處理、預防復發
BPPV的耳石復位與復健
由專業人員指導的耳石復位法(如Epley法)效果好且安全。學會後在家規律練習,可降低再發機率。短期內避免激烈快速轉頭,可讓症狀更穩定。
前庭神經炎的急性期處理
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前庭抑制藥物如 Meclizine 或 Dimenhydrinate 減輕噁心暈眩。症狀緩解後,重點是前庭復健,幫助大腦重新校正平衡。充分補水與睡眠能加速恢復。
梅尼爾氏症的飲食與藥物策略
低鹽飲食與規律作息是基礎,減少內耳壓力波動。部分個案可與醫師討論 Betahistine 或利尿策略的合適性。發作期注意安全,避免單獨上高處或駕駛。
前庭性偏頭痛的誘因管理
找出個人誘因是關鍵,常見如睡眠不足、壓力、特定食物或閃爍光。規律運動、固定作息與壓力管理能降低發作。必要時依醫囑使用預防或急性期藥物。
姿勢性低血壓的生活調整
起身分段慢慢進行,先坐再站,可減少血壓突然下降。每日足量飲水,必要時穿彈性襪輔助回流。與醫師討論用藥調整,能在控制疾病與避免頭暈之間取得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