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
它住在哪裡
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能在胃黏膜生存的細菌。它會分解尿素,讓周圍環境偏鹼,於是能在強酸的胃裡待很久。多數人是小時候就感染,若未治療,可能長期存在。
為何這麼常見
在衛生條件較受限、家庭成員多、居住空間擁擠的情況下,感染率會更高。國際研究顯示全球許多地區都有高盛行率。社區與家庭中反覆接觸,是它能持續傳播的原因。
怎麼會傳染
主要透過糞口與口口途徑,例如共用餐具、照顧幼兒時處理口水與排泄物後未確實洗手。家庭成員之間常見彼此傳染。食品與飲水衛生不佳時,社區型傳染也會增加。
孩子與家庭的關係
多數感染發生在童年期,於是家人之間常同時為帶菌者。若家庭中有人確診,其他成員較可能也有感染。良好衛生習慣能降低家戶內的傳播風險。
常見迷思
有人會以為「沒有胃痛就不用理會」。其實許多帶菌者沒有症狀,但仍可能造成慢性發炎與長期風險。是否需要檢查與治療,應依年齡、症狀與家族史等因素評估。
會造成哪些症狀與疾病
沒症狀也可能感染
不少人感染後完全沒有明顯不適。沒有症狀不代表胃部健康無虞。細菌仍可能悄悄引起慢性胃黏膜發炎。
胃炎與消化不良
幽門螺旋桿菌是慢性胃炎的常見原因。症狀可能包括脹氣、上腹不適、打嗝或早飽感。清除細菌後,許多人消化不良的困擾會改善。
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
這種細菌會打亂胃酸與黏膜的平衡,增加潰瘍發生。帶菌者的十二指腸與胃潰瘍風險明顯上升。成功根除後,潰瘍復發率會大幅下降。
胃癌與MALT淋巴瘤
長期感染可能造成慢性發炎、萎縮與腸上皮化生,進一步增加胃腺癌風險。它也與胃部的MALT淋巴瘤有關。早期發現與根除,對降低長期風險很重要。
貧血與血小板偏低
在少數情形,會導致缺鐵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偏低。這些問題常在清除細菌後獲得改善。臨床上若找不到其他原因,醫師會考慮與此菌的關聯。
什麼時候需要檢查
建議檢查的情況
上腹不適、脹氣、早飽等消化不良且年輕、無警示症狀者,常採「檢測並治療」策略。既往或目前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者也建議檢查。家族有胃癌史或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人,評估檢查更為重要。
兒童與青少年
兒童若有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、上腹痛或家族高風險情況,可由小兒腸胃科評估是否檢查。是否進一步做內視鏡取樣,由臨床整體判斷。檢查方式會盡量以非侵入性為優先。
家人有人陽性怎麼辦
家庭內常見群聚感染。若家人有人確診,其他成員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檢測。良好衛生與餐具分開使用,有助減少彼此傳播。
何時需要做胃鏡
出現體重減輕、吞嚥困難、黑便、嘔血、貧血或年長者的新發症狀,建議評估內視鏡。內視鏡可觀察潰瘍與黏膜變化,並可取樣做病理切片與快速酶試驗。是否施作由臨床風險與年齡綜合決定。
如何檢查幽門螺旋桿菌
尿素呼氣試驗(UBT)
UBT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檢查,敏感度與特異性高。受檢者口服含標記尿素,若有細菌,會分解並從呼氣中量到特定標記。此檢查也常用來確認治療是否成功。
糞便抗原檢測
糞便抗原檢測同樣是非侵入性且準確的方法。採集糞便檢體後,可偵測到細菌抗原。適合初診斷與治療後的陰轉確認。
血清抗體的限制
血清抗體能顯示曾經接觸,但不一定代表目前仍有活動性感染。治療後抗體可能長時間陽性,無法用來判定是否清除。臨床上較少單獨依賴此法做追蹤。
內視鏡下的快速酶試驗與病理切片
在胃鏡下可取黏膜做快速尿素酶試驗,得到較快結果。病理切片能直接看到細菌與發炎變化,對評估萎縮與腸上皮化生也有幫助。這些方法多用於有警示症狀或需要內視鏡的情況。
檢查前的用藥停用
為避免偽陰性,檢查前需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(PPI)至少2週,抗生素與bismuth製劑至少4週。具體停藥時程以醫療團隊指示為準。若停藥不便,應與醫師討論替代安排。
治療方式與用藥
為何需要根除治療
確診後,根除治療能降低潰瘍復發與出血風險。也能減少日後胃癌與MALT淋巴瘤的長期風險。順從性越好,根除率越高。
鉍劑四合一療法(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)
常見組合包含bismuth、tetracycline、metronidazole與PPI。療程多為10–14天,由醫師依地區抗藥性與個人情況調整。按時足量用藥對成功非常關鍵。
非鉍劑併用療法(concomitant therapy)
另一選擇是PPI合併amoxicillin、clarithromycin與metronidazole。此法對某些抗藥性型態仍有效,但若地區clarithromycin抗藥性高,效果會受影響。臨床會依在地資料與既往用藥史來挑選。
使用vonoprazan的選擇
vonoprazan屬於鉀競爭性酸分泌抑制劑,抑酸更穩定。與amoxicillin或與多重抗生素併用,可提升根除率,尤其在高抗藥性地區更有價值。是否適用由醫師評估藥品可近性與個別風險。
常見副作用與處理
治療期間可能出現噁心、腹瀉、金屬味或腹部不適。大多為輕度且可自行緩解,建議足量飲水並按時服藥。若出現嚴重過敏或持續嘔吐,應儘速就醫。
抗藥性與再治療
若第一次治療失敗,會依先前用藥更換不同機制的方案。可能使用levofloxacin或rifabutin等第二線藥物,並延長療程以提升成功率。再次用藥前,醫師會檢視順從性、藥物交互作用與在地抗藥性資料。
治療後的追蹤與日常保護
何時確認清除
療程結束後至少4週,且停用PPI至少2週,再以UBT或糞便抗原檢測確認是否清除。確認陰性非常重要,因為症狀改善不等於已根除。若仍陽性,應與醫師討論下一步。
如何降低再感染
勤洗手、餐具不共用、處理食物與飲水時注意清潔,有助降低再感染。幼兒照護時,注意口水與排泄物的清理流程。家庭環境的衛生教育能帶來長期保護。
家庭衛生重點
廚房與餐桌定期清潔,生熟食分開處理,可減少經口傳播。外食時選擇衛生良好的店家。若家中有人剛完成治療,其他成員也可與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檢測。
飲食與生活習慣
清淡、規律的飲食與避免過量酒精,能減少胃部刺激。戒菸對胃黏膜修復與潰瘍預防有幫助。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,也能減緩消化不適。
何時需要轉診與長期追蹤
若有胃潰瘍、胃出血、胃黏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等情況,建議由腸胃專科追蹤。家族有胃癌史者,醫師可能安排週期性檢查。依個別風險擬定追蹤計畫,能更安全地管理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