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尿酸怎麼治?先分「無症狀」與「有症狀」——治療目標、用藥與飲食

重點總結

無症狀高尿酸:不急著吃藥,先做好飲食與生活習慣,規律追蹤即可。

有症狀高尿酸:需要降尿酸,採「治療到目標」(尿酸 < 6 mg/dL)並按數字調整。

慢性腎臟病病人:有症狀才用藥,首選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;無症狀不建議為了延緩病情而開藥。

什麼是高尿酸?先分「無症狀」與「有症狀」

定義與常見症狀

高尿酸是血中尿酸濃度偏高的狀態。很多人沒有任何不舒服,這就叫「無症狀高尿酸」。如果出現痛風關節炎、尿酸結石或尿酸相關腎病,就是「有症狀高尿酸」。兩種情況的處理邏輯不一樣,所以一定要先釐清。

為什麼一定要分流管理

無症狀高尿酸多半不需要馬上吃藥,重點在生活型態與定期追蹤。相反地,只要有痛風或尿酸結石,就需要規劃降尿酸治療,並以「有目標」的方式調整藥物。把族群分清楚,才能把藥開對人、把力氣花在刀口上。

何時該就醫與抽血

第一次被驗到尿酸偏高,建議再確認一次並評估腎功能。若有關節紅腫熱痛、腰腹側劇痛或曾經有尿酸結石,更要盡快就醫。醫師會依症狀、腎功能與伴隨疾病來決定是否需要用藥與追蹤頻率。

無症狀高尿酸:不急著吃藥,先把生活管理做好

心血管與腎臟風險

近年的大型隨機試驗顯示,單為了降尿酸,並沒有確定的心腎保護好處。ALL-HEART 研究在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中,使用別嘌醇並沒有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。兩個腎臟領域的重要試驗(PERL、CKD-FIX)也沒有證實別嘌醇能減慢腎功能惡化。整體上,指引不建議為了「護腎」而在無症狀時使用降尿酸藥。

指南怎麼建議

美國風濕醫學會(ACR)明確「不建議」在無症狀高尿酸時啟動降尿酸藥物。2024 年 KDIGO 腎臟病指南也指出:不要為了延緩 CKD 進展而在無症狀時使用降尿酸藥;若未來出現症狀再評估。這些建議是基於效益不明與藥物風險需一併考量。

日常飲食 5 重點

少喝含糖飲料與果糖飲品,這些會讓尿酸升高。酒精(特別是啤酒)與高普林食物(內臟、沙丁魚、干貝等)要節制。多吃蔬菜、低脂奶類、全穀與適量豆製品,對尿酸比較友善。體重過重者,緩慢減重也有幫助。喝足量白開水、讓尿色偏淡黃,是簡單可行的習慣。

有症狀高尿酸(痛風、結石、尿酸腎病):需要「有目標」的降尿酸治療

核心原則:把數字降到目標

一旦出現痛風、結石或尿酸相關腎病,就建議開始降尿酸藥物,並採「治療到目標」策略。通則是把血中尿酸降到 < 6 mg/dL 並維持住。固定劑量不調整,通常比較難長期控制好。這是目前主流國際建議。

第一線藥物:Allopurinol(別嘌醇)怎麼安全起始

第一線首選通常是別嘌醇。從低劑量開始(一般 ≤100 mg/天,腎功能差者更低),再按尿酸值逐步調整劑量。開始用藥的前 3–6 個月,記得做抗發作預防(如小劑量秋水仙鹼),以減少初期誘發痛風。治療期間要固定回診抽血,按數字調整。

安全警示:HLA-B*58:01 基因與亞洲人

華人(含台灣)HLA-B58:01 等位基因比例較高,與別嘌醇的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有關。ACR 建議**東南亞血緣(如漢人、韓國、泰國)**或非裔美國人在開始別嘌醇前,可考慮做 HLA-B58:01 檢測。這能幫助降低嚴重藥疹的風險。

替代選項與心血管議題

若別嘌醇無法使用或效果不佳,非布索坦(febuxostat)是替代的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;某些情況也會考慮促進尿酸排出的藥物(如丙磺舒等)。心血管安全性方面,CARES 試驗對非布索坦提出警訊,但 FAST 試驗顯示其與別嘌醇在主要心血管事件上不劣於對照,結果有差異,臨床會依個別風險評估。合併 CKD 的病人,多數指引偏好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。

與慢性腎臟病(CKD)的關係:該不該為了「護腎」而降尿酸?

大型研究的結論

對於沒有症狀的高尿酸,降尿酸藥物(像別嘌醇)未證實能減慢 CKD 惡化。PERL 與 CKD-FIX 兩個高品質試驗都沒有看到顯著好處。單靠把尿酸降下來,並不等於一定能保腎。

KDIGO 2024 的重點訊息

KDIGO 2024 指南建議:CKD 病人有症狀就給降尿酸治療;無症狀者,不建議僅為了延緩 CKD 進展而使用降尿酸藥。若要治療有症狀的 CKD 病人,優先選用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(XOI)。

CKD 合併痛風時的用藥選擇

CKD 病人合併痛風,仍以別嘌醇或非布索坦這類 XOI 為主。急性發作時,KDIGO 傾向選用低劑量秋水仙鹼類固醇,盡量避免 NSAIDs,以免腎功能再受影響。治療時要更密集地追蹤腎功能與藥物副作用。

追蹤與自我管理

門診追蹤要看哪些數字

每次調藥後都要回診抽血,看尿酸是否朝目標前進。也要留意肝腎功能、血球與皮膚症狀,早期發現藥物不耐受。若尿酸已穩定達標,仍建議固定追蹤,避免復發。

痛風急性發作時怎麼處理

一旦發作,盡快在 24 小時內處理發炎。常見選項有秋水仙鹼、NSAIDs 或類固醇;CKD 患者多優先考慮秋水仙鹼或類固醇。同時持續原本的降尿酸藥,不要自行停藥,以免反覆發作。

目標值、多久達標、可不可以停藥

降到 < 6 mg/dL 是通用目標,有大量痛風石者可能需要更低,但要由醫師評估。劑量調整不是一蹴可幾,往往需要幾週到幾個月、按檢驗結果慢慢上調。多數病人達標後會長期持續用藥,以降低復發與關節破壞風險。

無症狀高尿酸的長期風險,到底如何?

心血管結局

在沒有痛風的族群中,把尿酸藥物性降到很低,是否能降低心血管事件,目前證據不一致。ALL-HEART(別嘌醇)沒有看到好處;非布索坦在 CARES 顯示較高死亡風險,但 FAST 又顯示與別嘌醇在主要心血管事件上相當。整體上,仍需個別化評估,而不是為了「預防心臟病」就對無症狀者一律用藥。

腎臟結局

PERL 與 CKD-FIX 沒看到別嘌醇對腎功能有實質保護。針對非布索坦,FEATHER 全體分析沒有顯著差異,但部分次族群(例如無蛋白尿)有訊號,仍需更多研究釐清。這也是為什麼國際腎臟指南不建議在無症狀時為了「護腎」而常規開藥。

飲食與腸道菌的新方向

越來越多文獻指出,含糖飲料/果糖與高尿酸、甚至痛風風險有關,減量有助於控制。另有綜述討論益生菌、發酵食品的生物活性成分與飲食型態(像地中海或 DASH 飲食)可能對尿酸有幫助,但目前仍屬輔助、不能取代藥物。日常先把甜飲與酒精減量、菜多一點,才是最實際的做法。
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