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 anti-HBc 陽性、HBsAg 陰性:代表什麼?
這個指標在說什麼?
anti-HBc 陽性而 HBsAg 陰性,多半代表過去感染過 B 型肝炎且已不在帶原狀態。
這種血清型態可伴隨 anti-HBs(表示自然感染後的免疫),也可能單獨存在(isolated anti-HBc)。
臨床上會再搭配 HBsAg 與 anti-HBs 來釐清是過去感染、目前感染,或仍然易感。(Hepatology) (PubMed)
為何常見又容易混淆?
單獨 anti-HBc 可能代表很久以前感染後 anti-HBs 逐漸下降、隱匿性 HBV(血中 HBsAg 測不到但可能有極低量 HBV DNA)、急性感染的短暫「空窗期」,或少數偽陽性。
這些情況解釋了為什麼只靠單一指標容易誤判,因此初始評估通常建議使用三合一檢驗(HBsAg、anti-HBs、anti-HBc)。(MMWR) (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)
與疫苗的關係
疫苗不會產生 anti-HBc。接種後會出現 anti-HBs;即使年久抗體值變低,多數人仍能在再次暴露時啟動免疫反應,並非等於沒有保護力。(MMWR) (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)
何時可能是假陽性?
總 anti-HBc 的特異性很高,但各家試劑仍有極少數偽陽性可能。若臨床風險低、其他血清指標不支持過去感染,或即將進入高風險療程,可考慮重複檢測或加作 HBV DNA 以釐清。(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) (感染病學會)
對健康的長期意義
多數人在日常狀態下不會有症狀或肝炎發作;但在免疫被壓抑時,病毒可能再活化,造成肝指數上升甚至肝炎。這就是為何評估是否需要預防性抗病毒或密切監測很重要。(Journal of Hepatology) (hepb.org)
檢驗與判讀:一步步看懂報告
三合一檢驗怎麼用
三合一檢驗一次提供 HBsAg、anti-HBs、total anti-HBc,能分辨現症感染、過去感染(含再活化風險)、易感需接種,以及單純疫苗免疫。成人一生至少一次檢驗,有風險族群與孕期要追加。(MMWR) (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)
單獨 anti-HBc 的幾種解釋
單獨 anti-HBc 陽性常見於過去感染但 anti-HBs 逐年消退,也可能是隱匿性感染、急性窗期,或罕見偽陽性。臨床需結合病史、風險與 HBV DNA 來判讀,避免過度或不足處置。
什麼時候加做 HBV DNA
即將接受免疫抑制治療、器官移植、化療或其他再活化風險較高的情境,建議評估 HBV DNA;這能辨識隱匿性感染並作為後續監測基準。實驗室使用建議亦指出,慢性帶原的定義在於 HBsAg 持續陽性,而非僅 anti-HBc。(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) (感染病學會)
IgM anti-HBc 何時才需要
IgM anti-HBc 用於懷疑急性感染或再活化時的輔助判讀;在例行篩檢或過去感染評估中通常不必加做。(MMWR) (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)
追蹤頻率如何拿捏
若暫不給預防性抗病毒,建議以 1–3 個月為間隔追蹤 ALT 與(或)HBV DNA,持續到免疫抑制結束後一段時間;若出現 DNA 可測或肝指數上升,立即啟動治療。(Gastroenterology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隱匿性 B 型肝炎(Occult HBV):看不見但存在
定義與機制
隱匿性 HBV 指 HBsAg 陰性,但肝臟仍可偵測到具複製能力的 HBV DNA;血中 HBV DNA 可能極低或測不到。其本質與病毒在肝細胞內的 cccDNA 殘存與低度複製有關。(International update, open-access review) (PMC)
哪些情況特別需要留意
輸血、移植、化療或強效免疫抑制下,隱匿性 HBV 可能被喚醒,造成臨床肝炎甚至急性惡化。因此在這些族群,檢驗策略與預防要更積極。(International update, open-access review) (PMC)
臨床如何辨識
在 HBsAg 陰性但有風險或肝酵素異常的狀況,HBV DNA 的檢測最有幫助;若仍無法釐清,則依情境與風險分級決定是否先行預防性治療或加強監測。(MMWR) (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)
影像與病理切片的角色
影像無法直接辨識病毒潛伏;理論上以肝臟組織檢出 HBV DNA 最為確定,但臨床多以血液學評估搭配風險判斷,不常規進行病理切片,只在特殊情況才考慮。(International update, open-access review) (PMC)
長期風險與腫瘤
隱匿性感染保留一定致癌風險,尤其合併其他肝病因子時,需持續肝臟健康管理與適當的超音波監測策略。(Journal of Hepatology) (journal-of-hepatology.eu)
免疫抑制與再活化風險分級
高風險治療與處置
對於將接受 anti-CD20 單株抗體(如 rituximab)或造血幹細胞移植者,即使是 HBsAg 陰性、anti-HBc 陽性,也建議預防性抗病毒,並持續到療程結束後較長時間。(Gastroenterology;J Clin Oncol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中等風險:是否預防性用藥
JAK 抑制劑、某些標靶或中高劑量長期類固醇等,屬 1–10% 的中等風險。可與病人共同決策偏向預防性抗病毒,或採密集監測(1–3 個月驗 ALT/HBV DNA),並在最早跡象時啟動治療。(Gastroenterology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低風險:監測即可
甲氨蝶呤、硫唑嘌呤、低劑量短期類固醇等通常屬於低於 1% 的低風險。此時以規律監測為主,除非無法穩定追蹤或個別風險偏高。(Gastroenterology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特殊族群與處置眉角
合併 HCV 正在接受直接作用型抗病毒藥、HIV 共感染、或接受經動脈化療栓塞(TACE)者,風險評估與用藥策略會略有不同,往往需要更靠近的監測或預防。(Hepatitis B Online 摘要整合) (hepatitisb.uw.edu)
監測指標與時間點
未預防性用藥的個案,建議每 1–3 個月追蹤 ALT 與(或)HBV DNA;使用預防性抗病毒者,則在整個免疫抑制期間與停用後一段時間繼續監測,以便及早調整。(Gastroenterology;Hepatitis B Online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預防性抗病毒治療
推薦藥物
首選高效且抗藥性屏障高的核苷(酸)類:entecavir、tenofovir DF 或 tenofovir alafenamide。lamivudine 因抗藥性問題,不建議作為首選。(Hepatitis B Online) (hepatitisb.uw.edu)
開始時機
高風險免疫抑制前即應開始,或最遲與免疫抑制同時啟動;中等風險多半也偏向預防。這樣能大幅降低再活化與化療中斷的風險。(Gastroenterology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療程長度
一般建議治療至少覆蓋整段免疫抑制,並在結束後繼續 6–12 個月;若使用 B 細胞去除藥物,多數建議延長到至少 12 個月。癌症治療族群的專業意見亦支持較長的後續覆蓋。(Hepatitis B Online;J Clin Oncol) (hepatitisb.uw.edu)
何時可以改為監測
風險低且能確保規律回診與檢驗時,可選擇不使用預防藥、改以密集監測;一旦出現 HBV DNA 可測或 ALT 上升,立即加用治療。(Gastroenterology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延遲再活化的提醒
少數個案在停止免疫抑制或停用預防藥許久後仍可能再活化,特別是接受 rituximab 的病人,因此停藥後仍需一段時間的追蹤。(Frontiers/Case report 摘要) (PMC)
臨床情境整理
抗腫瘤治療即將開始
系統性抗癌治療前,建議先做三合一檢驗;若是 HBsAg 陰性但 anti-HBc 陽性,評估治療方案的風險級別,並依指引決定預防或監測。高風險方案(如 anti-CD20 或移植)要預防性用藥並延長停藥後的覆蓋。(J Clin Oncol) (PubMed)
風濕免疫或腸胃科常用藥物
將要使用 JAK 抑制劑、部分標靶、或長期中高劑量類固醇者,傾向預防;低風險藥物則以監測為主。實務上可與專科團隊共同依藥物與個人因子調整。(Gastroenterology) (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)
器官移植與輸血關聯
供體或受體若呈現 anti-HBc 陽性,應按風險分級與抗病毒策略評估,以降低移植後再活化或經血傳播的機會。(Journal of Hepatology) (hepb.org)
懷孕與家庭規劃
anti-HBc 陽性本身並不阻礙懷孕;重點是完成三合一檢驗、補齊疫苗、並在孕期照指引做好 HBsAg 篩檢與新生兒免疫。合併高病毒量或帶原者則另依產科肝病指引處理。(MMWR) (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)
已有 anti-HBs 的 anti-HBc 陽性者
此型態多屬自然感染後的免疫,整體再活化風險較低,但在強效免疫抑制下仍需評估與監測。臨床會依治療強度選擇預防或只監測。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