猛健樂與體組成:為什麼體重下降,不等於脂肪真的少了

看懂 InBody 的基礎:關鍵在脂肪、肌肉與水

體重不是全部

體重像一個大箱子,裡面裝著脂肪、肌肉、骨頭和水。

箱子變輕,可能是倒掉了水,不一定是丟掉了脂肪。想知道到底瘦了什麼,就要把箱子打開看內容。

體脂肪量與體脂率

體脂肪量是在身上實際有多少公斤的脂肪。

體脂率是脂肪佔整個身體的比例,會受水分與肌肉變化影響。追蹤減脂成效時,體脂肪量比體脂率更能代表真實進步。

骨骼肌量與無脂肪量的差別

骨骼肌量是身上能動的肌肉,不包含內臟。

無脂肪量把肌肉、骨頭和水加在一起,變動常被水分牽著走。看到無脂肪量下降,不一定是肌肉流失,很可能只是水變少。

身體總水分(TBW)在報告上的角色

身體總水分包含細胞內水與細胞外水。

少喝水、流汗多或剛運動,都會讓數字晃來晃去。解讀肌肉與脂肪前,先確認水分是否穩定,結論會更準。

細胞外水比(ECW/TBW)看腫與脫水

細胞外水比像一個水腫指標,偏高時可能是鹽分高或水滯留。

剛開始控制飲食與血糖,水腫減輕,體重會先掉一截。這一段掉的多半不是脂肪,要小心別高興太早。

內臟脂肪等級與健康風險

內臟脂肪像肚子裡的「隱形背包」,背太多會壓到代謝健康。

等級往下時,腰圍與血糖通常也跟著改善。這個指標對長期風險,比單純的體重更重要。

肌肉–脂肪平衡圖幫忙看身材型態

平衡圖把肌肉與脂肪的關係畫成圖。

肌肉線上升、脂肪線下降,代表身材往結實方向走。兩條線都掉很多,就要想到是否水分也跟著流失。

部位肌肉分析看左右與上下身

InBody 會列出手、腳、軀幹的肌肉情況。

若只有下肢掉得多,可能是活動量下降或水分變化。搭配訓練計畫調整,很快能把失衡拉回來。

基礎代謝率(BMR)與肌肉互相牽動

肌肉像小火爐,越多火爐,休息時也會消耗更多能量。

BMR 下降太快,多半代表肌肉或水分掉太多。穩定的蛋白質與阻力訓練,能把火爐留下來。

量測條件一致,報告才好比

同一時間、同一台機器、空腹、排尿後再量,數字最穩。

前一天的鹽分、喝水、運動與睡眠,都會影響成績。條件一致,才能看出真正的變化。

猛健樂 Tirzepatide 對脂肪與肌肉的影響:雙腸泌素怎麼讓身體改變

雙腸泌素路徑讓食慾變小、血糖更穩

Tirzepatide 同時刺激 GIP 與 GLP-1 路徑。

大腦更容易感到飽,胃排空也變慢,吃進去的速度會降下來。血糖起伏平緩後,身體比較不會急著存脂肪。

脂肪細胞在熱量赤字下慢慢縮小

吃得少一點、動得多一點,脂肪細胞就像放氣的氣球,會慢慢縮。

這個縮小是「慢」但「穩」的過程。只要赤字持續,脂肪量就會一點一滴減少。

肌肉為什麼也可能跟著下降

體重下降過程中,若蛋白質不足或沒有阻力訓練,肌肉會借機被身體「拆掉」當燃料。

每次劑量上調、食量突然變少時,這個風險更高。守住肌肉,要靠飲食與訓練一起來。

胰島素、鈉與水分:水腫減少帶來的「假瘦」

血糖控制好、胰島素較不高時,鈉與水分的滯留會下降。

體重因此先掉一截,看起來很漂亮。這段掉下來的多半是水,不是脂肪。

初期體重快速下降,多半是水與糖原

肌肉與肝臟的糖原像海綿,會抓住很多水。

吃得少時,糖原先被用掉,水也跟著放出來。體重掉很快,但體脂肪量可能還沒動太多。

中後期脂肪下降才是主角

度過前幾週後,脂肪開始穩定往下。

這時候體脂肪量的曲線會變得好看,衣服尺寸也會跟著變。只要步伐穩、睡得好,脂肪會一直往健康方向走。

體脂率一度升高,其實不一定變胖

當水分掉得比脂肪快,分母變小,體脂率反而一度變高。

這是數學上的錯覺,不代表長出更多脂肪。看體脂肪「公斤數」會更準。

劑量調整期的數字晃動

每次拉高劑量,腸胃可能不舒服、吃得更少、水也喝不下。

InBody 會看到無脂肪量與總水分先掉一點。等腸胃穩定後,再來看脂肪變化,心情比較不會被嚇到。

運動與蛋白質:把肌肉「綁住」

阻力訓練提供留下肌肉的訊號,蛋白質提供材料。

兩者同時具備,肌肉才會願意留下來。蛋白質補充得太少,肌肉就會悄悄溜走。

與其他藥物合併時的水分影響

若同時使用會利尿或改變糖分排泄的藥,水分變化會更明顯。

InBody 上的總水分與細胞外水比,可能上下跳動。解讀時先把水的因素扣掉,再談脂肪與肌肉比較公平。

用 InBody 追蹤:把脂肪減掉、把肌肉留住

追蹤節奏與時點安排

建議固定每週量一次,劑量上調的那週可以多量一回了解水分。

量測時間放在早上、空腹、排尿後,干擾最少。連續三次用同樣條件,趨勢才會清楚。

一張表三條線:體重、體脂肪量、骨骼肌量

把三條線畫在同一張圖上,方向一目了然。

理想狀態是體脂肪量往下、骨骼肌量維持或微升、體重慢慢降。若三條線一起往下,就要檢查水分與蛋白質是否不足。

辨認水波動的三個徵象

總水分下降、細胞外水比回到較理想區間、體重掉很快但體脂肪量不動,這三件事湊在一起,多半是水。

遇到這種狀況,先把飲水、鹽分與作息補回來。等水穩定,再來談脂肪的變化。

肌肉保留四招:蛋白、重量、睡眠、漸進赤字

每天吃到足夠蛋白質,阻力訓練每週 2–3 次,睡夠睡好,再加上不過度的熱量赤字。

這四招同時到位,肌肉最願意留下。做不到時,先守住前兩招,效果也會明顯好轉。

蛋白質怎麼吃才實用

把蛋白質分散到三餐與點心,比一次塞很多更好吸收。

每餐先吃蛋白質,再吃蔬菜,最後吃澱粉,腸胃會更舒服。腸胃不適時,優先選擇好吞、低油的蛋白質來源。

阻力訓練怎麼排才不會太累

全身性動作一週 2–3 次,每次 30–45 分鐘就很夠。

深蹲、推、拉、髖推這些基本動作,把大肌群都照顧到。劑量上調的那週,強度可以輕一點,先讓身體適應。

胃腸不適與脫水的處理

噁心或嘔吐時,優先少量多次補水與電解質。

油膩或很甜的飲品先暫停,改成溫水、淡湯或電解水。舒緩後再把蛋白質與熱量慢慢補回來,肌肉才不會受委屈。

平台期的兩個小調整

步數增加 10–20%,或把蛋白質提高一點點,常能把曲線推動。

睡眠與壓力也要一起顧,荷爾蒙穩,食慾就穩。平台是旅程的一部分,不是失敗。

何時該調整劑量或節奏

若腸胃不適一直沒有改善、體力大幅下降、InBody 顯示骨骼肌連續下滑,就要回到門診討論。

可能需要放慢加量或暫時維持。身體舒服,才走得遠。

常見誤解

「體重掉很多=脂肪掉很多」不一定,前期多半是水與糖原。
「肌肉掉光了嗎」看到無脂肪量下降先別慌,先檢查總水分與測量條件。
「越快越好」不成立,穩定的小幅下降,對脂肪更友善、對肌肉更保護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