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瑞特食道是什麼?
巴瑞特食道是一種慢性食道疾病,當胃裡的酸性內容物長期反流進入食道(這種情況稱為胃食道逆流症,簡稱GERD)時,會導致食道下段的正常鱗狀上皮細胞被柱狀上皮細胞取代。
這些柱狀細胞中還會出現「杯狀細胞」,這是一種出現在腸道的細胞類型,這種變化被稱為「腸化生」。這是目前唯一已知可能演變成食道腺癌的前兆。
世界各地診斷標準不同
美國的做法(較嚴格)
美國胃腸病學會建議,內視鏡必須看到食道內有至少 1 公分長的柱狀上皮,且病理切片要證實有腸上皮化生,也就是杯狀細胞。這兩個條件都達成,才會下 Barrett 食道的明確診斷。若只是在接縫處看到輕微改變,或 Z 線外觀正常,就不建議例行取樣。
英國與多數歐洲國家的做法(較寬)
英國與不少歐洲團體認為,只要在胃食道交界以上發現任何柱狀上皮,就可以診斷 Barrett 食道。也就是說,即使病理切片沒有找到杯狀細胞,仍可成立。這種做法重視「柱狀上皮位置」而非一定要有腸上皮化生。
亞洲的情況(定義更不一致)
亞洲各地因為族群背景、胃食道逆流盛行率與醫療實務不同,採用的定義並不完全一樣。有些地區靠近美國的標準,強調必須找到腸上皮化生;有些則接近歐洲,強調只要柱狀上皮越過交界就算。這種差異讓跨國比較與資料彙整較具挑戰。
為什麼會有差異
核心在於是否把腸上皮化生視為必要條件。支持嚴格標準的人認為,腸上皮化生與癌變風險較為貼近,因此可避免把低風險族群納入。支持寬鬆標準的人則擔心早期或取樣偏差會漏掉真實風險者,所以寧願先納入再分層管理。
這個疾病常見嗎?
這種疾病在一般人群中並不算常見。
在美國,大約每100個人中就有5人有巴瑞特食道;而在全球範圍內,大約每100人中有1人受到影響。
大多數人並沒有症狀,直到檢查時才被發現。它更常出現在年紀大的人、男性,以及有長期胃食道逆流的人身上。
誰比較容易得到巴瑞特食道?
下列人群發展成巴瑞特食道的機會較高:
- 長期受到胃酸逆流困擾的人
- 年齡超過50歲者
- 男性
- 白人族群
- 有肥胖問題的人
- 吸菸者
- 有家族成員曾經罹患巴瑞特食道或食道癌的人
了解這些危險因子有助於早期發現與預防。
有什麼症狀?
其實大部分的巴瑞特食道患者是沒有明顯症狀的。
當有症狀時,多半與胃食道逆流有關,例如:
- 胃部灼熱感
- 胃酸逆流到口腔
- 胸口悶痛或不適感
值得注意的是,巴瑞特食道本身不會產生特別的症狀,因此很容易被忽略。
誰需要檢查?
醫學會建議,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檢查是否有巴瑞特食道。
只有當一個人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,並且具備其他危險因子(例如年齡超過50歲、男性、肥胖等),才建議接受篩檢。
全面篩檢並不推薦,因為效益有限。
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巴瑞特食道?
診斷的方式是進行「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」,這是一種可以觀察食道內部的檢查工具。
如果醫師發現食道黏膜看起來像腸道一樣,就會再進一步取樣(切片),送到實驗室檢查是否有腸化生現象,也就是觀察是否有杯狀細胞的存在。
確診之後該怎麼辦?
如果診斷結果是巴瑞特食道但沒有發現異型增生(也就是沒有癌變的前期變化),建議每3到5年進行一次內視鏡檢查,持續監控黏膜有沒有出現進一步變化。這樣可以早期發現可能的惡化。
巴瑞特食道可以怎麼治療?
有兩種主要方式來處理巴瑞特食道:
用藥物控制胃酸
最常見的是使用「質子幫浦抑制劑」(PPI),這種藥物能有效減少胃酸的分泌,幫助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。
不過,目前尚未確定這些藥物是否能夠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。
做內視鏡治療
如果在檢查中發現有低度或高度的異型增生,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內視鏡下的治療方式,例如:
- 電波燒灼治療(射頻消融)
-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
這些方式能有效地移除異常細胞,降低病情惡化成癌症的風險。
布拉格 C&M 分類法:巴瑞特食道的內視鏡評估標準
什麼是布拉格 C&M 分類法
布拉格 C&M 分類法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內視鏡分級方法,用來標準化描述巴瑞特食道的範圍。
這個系統主要透過兩個數據,來記錄巴瑞特黏膜相對於胃皺襞頂端(即胃食道交界處)及橫膈裂孔的位置:
- C(Circumferential extent):指巴瑞特黏膜環狀連續範圍的長度(公分)。
- M(Maximal extent):指巴瑞特黏膜中最長延伸範圍(包括舌狀突出部分)的長度(公分)。
在測量時,必須記錄的解剖標誌包括:
- 胃皺襞頂端的位置
- 橫膈裂孔的位置
需要注意的是,位於主體舌狀區域以外的孤立小島狀黏膜,不計入 C 或 M 的數值。
範例:
如果報告寫「C2M5」,代表環狀巴瑞特黏膜長度為 2 公分,而最大延伸範圍為 5 公分。
為什麼要使用這個系統
研究顯示,布拉格 C&M 分類法對於典型範圍的 C 和 M 測量具有極高的一致性(觀察者間的結果幾乎完全一致)。
然而,對於小於 1 公分的病灶,觀察者間的一致性就明顯下降。
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專業醫學會建議:
- 至少 1 公分 才診斷為巴瑞特食道
- 不建議將輕微不規則的 Z 線誤判為巴瑞特食道
臨床應用建議
美國腸胃病學會(ACG)建議,在日常內視鏡報告中應使用布拉格 C&M 分類法,因為這能:
- 提高診斷描述的一致性
- 改善醫師之間的溝通效率
- 有助於後續病情追蹤與研究分析
巴瑞特食道會變成癌症嗎?
如果只是單純的巴瑞特食道(沒有異型增生),每年轉變成食道腺癌的風險大約是0.2%到0.5%。
但如果已經出現異型增生,則風險會明顯提高,因此定期追蹤非常重要。
怎麼保護自己的食道?
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護食道健康的關鍵:
- 減輕體重,維持健康體態
- 戒菸,避免吸入刺激性物質
-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、油膩或刺激胃酸的食物
- 睡前不要馬上躺下
- 定期回診追蹤,配合醫師建議
這些方法能幫助減少胃酸逆流,降低食道受損的機會。
雖然巴瑞特食道的發生率不高,但對某些人來說仍是一項需要注意的健康問題。
了解自己的風險、積極控制胃酸逆流、定期檢查與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,都是維護食道健康、預防癌症的重要步驟。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