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了解攝護腺
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器官,位於膀胱下方、尿道的最前段外圍,形狀像一顆栗子。
它的主要工作是分泌攝護腺液,這是精液的一部分,可以保護和滋養精子。
隨著年齡增加,攝護腺可能會慢慢變大,這叫做「攝護腺肥大」。有時候,攝護腺細胞也可能發生惡性變化,變成「攝護腺癌」。
兩種狀況都很常見,但性質、影響、檢查和治療方式完全不同。
攝護腺肥大 vs 攝護腺癌
項目 | 攝護腺肥大 | 攝護腺癌 |
---|---|---|
性質 | 良性疾病,不會擴散 | 惡性腫瘤,可能轉移到骨骼、淋巴等 |
危害 | 影響排尿、生活品質 | 影響生命安全 |
發病原因 | 年齡增加、荷爾蒙變化 | 基因變異、家族史、種族 |
早期症狀 | 排尿變慢、尿急、夜尿 | 多數沒有症狀 |
晚期症狀 | 膀胱損傷、腎功能變差 | 骨痛、體重下降、血尿 |
主要檢查 | 症狀評估、尿液檢查、超音波、尿流速 | PSA、游離 PSA、MRI、病理切片 |
攝護腺肥大的檢查
為什麼要檢查?
- 找出排尿問題的真正原因
- 了解症狀嚴重程度,決定要不要治療
- 預防併發症,例如膀胱受損、感染、腎功能惡化
常見症狀
- 尿流變細、變慢
- 小便開始困難,需要等一下才流出來
- 排尿中斷、滴滴答答
- 夜間要起床好幾次上廁所
- 尿急,有時忍不住會漏尿
主要檢查項目
症狀評估
- 使用「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(IPSS)」打分數,0 分表示沒有症狀,分數越高越嚴重。
尿液檢查
- 檢查有沒有血尿、感染、結石等其他病因。
- 有感染的跡象時會做尿液培養。
血液檢查
- 腎功能(肌酸酐):如果懷疑有阻塞或腎功能受影響。
- PSA:不是必做,但如果同時要評估攝護腺癌,或準備用 5α 還原酶抑制劑,可以檢查。
影像與功能檢查
- 攝護腺超音波(經腹部或經直腸):測量攝護腺大小,幫助決定治療方式。
- 排尿後殘尿量(PVR):看膀胱有沒有排空。
- 尿流速檢查:測最大尿流速度,判斷阻塞程度。
- 上泌尿道影像:只有血尿、反覆感染、腎功能異常時才做。
攝護腺癌的篩檢
為什麼要篩檢?
攝護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,等到出現排尿困難或骨痛時,多半已經擴散。
篩檢的目的就是提早找出癌症,並及時治療,降低死亡風險。
誰需要篩檢?
- 一般男性 55–69 歲:與醫師討論後決定要不要做 PSA。
- 高風險族群(家族史、非洲裔男性):可從 45–50 歲 開始考慮。
- 70 歲以上:除非特別情況,一般不建議例行篩檢。
檢查流程
PSA 抽血
- 如果 PSA 偏高,會再驗一次並排除其他原因(攝護腺發炎、肥大、近期射精、劇烈運動)。
進一步檢查
- 游離 PSA(Free PSA):比例低代表癌症風險高。
- 4Kscore、PHI:結合多項 PSA 相關數據,幫助判斷是否需要切片。
- 攝護腺 MRI:鎖定可疑位置,提高切片準確度。
攝護腺切片
- 確診癌症的唯一方法,通常經直腸或會陰取樣。
PSA 在兩種情況的不同用途
情況 | PSA 的用途 |
---|---|
攝護腺肥大 | 幫助估計攝護腺大小、疾病惡化風險(選擇性檢查) |
攝護腺癌 | 第一線篩檢工具,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|
檢查重點對照
項目 | 攝護腺肥大檢查 | 攝護腺癌檢查 |
---|---|---|
目標 | 改善排尿、生活品質 | 降低癌症死亡率 |
常用檢查 | IPSS、尿液檢查、腎功能、超音波、PVR、尿流速 | PSA、游離 PSA、4Kscore、PHI、MRI、病理切片 |
PSA 角色 | 選擇性、估體積與惡化風險 | 第一線篩檢工具 |
功能測試 | 有(PVR、尿流速) | 無(不作為篩檢) |
影像用途 | 量體積、判斷手術或藥物需求 | 定位病理切片部位 |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