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鏡多久做一次才安全?

一般風險成人的常規篩檢

  • 建議從 45 歲開始做大腸鏡,結果正常且清腸品質好時,每 10 年再做一次即可。
  • 所謂大腸鏡,是把細長的鏡頭從肛門進去,沿著大腸一路看到盲腸。
  • 檢查時醫師會一邊看一邊把小息肉夾掉,通常是門診完成,麻醉後多半不太痛。
  • 檢查品質好,指腸道有清乾淨、鏡頭有進到盲腸、醫師看得夠仔細。
  • 腸道清潔要靠前一天喝瀉藥、清流質飲食;退鏡時間足夠,才能看清楚小病灶。
  • 如果第一次大腸鏡正常,接下來十年內得到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會更低。

有家族史的人怎麼做

  • 若第一等親在 60 歲前罹患大腸癌,或有進階腺瘤,建議追蹤更密集。
  • 包含爸爸媽媽、兄弟姐妹、兒女。這些親人罹病,代表基因與環境風險比較高。
  • 兩位或以上第一等親在任何年齡被診斷,也屬於高風險。這種情況不論他們是幾歲發病,追蹤都要更積極。
  • 40 歲開始,或比家族中最早被診斷的年齡提早10年,兩者取較早者;之後每 5 年做一次。
    • 例如爸爸 52 歲被診斷,則自己應在 40 歲開始;若姐姐 38 歲被診斷,自己應在 28 歲開始。
  • 這群人未來長出進一步病變的機率較高,提早發現、提早處理,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。

找到低風險息肉時

  • 低風險息肉通常是 1 到 2 顆管狀腺瘤,大小小於 10 毫米,病理沒有可怕的變化。
  • 管狀腺瘤是最常見的腺瘤類型,長得像小顆粒,移除後風險大多不高。
  • 下次大腸鏡建議安排在 7 到 10 年之間。間隔可以依腸道清潔好不好、醫師是否完整檢查、其他風險來調整,越理想越能往 10 年靠近。
  • 如果只是直腸或乙狀結腸的小型增生性息肉,這類息肉通常是良性增生,對未來風險影響很小,多半可視同正常,間隔仍維持 10 年。

找到高風險息肉時

  • 符合下列任一,就算高風險:
    • 三顆或以上腺瘤;
    • 任何一顆直徑 10 毫米或更大;
    • 有絨毛成分;
    • 有高度不典型增生
    • 這些特徵代表細胞已經比較活躍,未來變成進階病灶的機會較高。
  • 建議 3 年後再做一次大腸鏡。三年這個間隔能在風險升高時,及早把新長的病灶移除,降低變成癌症的機會。
  • 如果一次找到很多顆、很大顆,或切除不完整,醫師可能會建議更早回診或縮短間隔,確定前次切除處沒再長回來。

鋸齒狀病灶的追蹤提醒

  • 鋸齒狀病灶有些看起來扁扁的,邊緣鋸齒狀,不一定容易發現
    它們也可能轉變成腫瘤,所以追蹤時間要按照大小和病理決定。
  • 小於 10 毫米且沒有不典型變化,通常建議 5 到 10 年再追蹤;檢查品質越好、數量越少,就越能往 10 年靠近。
  • 10 毫米或更大,或病理有不典型變化,建議 3 年再追蹤;如果同時發現多顆,醫師可能會考慮更密集的安排。

特殊的遺傳症候群

  • 林奇症候群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等,屬於非常高風險。這些是有明確基因變異的族群,長出腺瘤和癌症的速度可能較快,年輕就會發生。
  • 開始時間通常很早,可能是青少年晚期或二十出頭。間隔也會比一般人短,依各症候群的風險與家族史量身調整,常見做法是每 1 到 2 年一次。
  • 若家族有強烈懷疑但還沒做基因檢測。和醫師或遺傳諮詢師討論,先用家族史來安排較密集的追蹤。

起始年齡與高齡者的考量

  • 為何 45 歲就開始?
    近年年輕族群的大腸癌有增加趨勢,45 歲開始能更早抓到早期病灶,增加治療成功率。
  • 76 到 85 歲要不要繼續?
    需要看身體狀況、慢性病多不多、之前做過幾次、結果如何,以及個人意願;身體硬朗又從未篩檢過的人,繼續做可能有幫助。
  • 85 歲以上多半不再建議
    因為檢查的好處變小,風險與不舒服相對增加,通常改以症狀導向處理較合適。

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間隔

  • 正常結果後,風險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偏低。
  • 太頻繁檢查增加麻醉與腸穿孔等少見風險,也增加費用與時間成本,卻對好處幫助不大。
  • 有家族史或高風險息肉的人,未來出現進一步病變的機率較高。
  • 縮短間隔能更早處理新長出的病灶,把風險壓下來,達到預防癌症的目的。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