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鏡在台灣的檢查建議

為什麼與誰需要做胃鏡

台灣與東亞的差別

南韓、日本走「全民定期胃鏡」,40 歲起每 2 年一次。

台灣改採「先找菌、再分流」,把醫療量能留給真正高風險的人。這樣的做法更符合台灣的醫療資源與現況,也能把風險管得更穩。

何時要盡快安排胃鏡

黑便、吐血或咖啡渣樣嘔吐,是消化道出血的警號。吞嚥困難、體重明顯下降、持續上腹痛或不明原因貧血,也都不應拖延。

遇到這些狀況,胃鏡能幫忙找出原因,常常還能在同一次就完成止血或處置。

高風險族群國健署指引

有進展性胃黏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者,建議規律內視鏡追蹤。

第一等親曾得胃癌、年齡較長、或居住在高發地區者,評估門檻更低。即使已經把幽門螺旋桿菌根除,只要仍屬高風險,追蹤仍很重要。

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鏡的關係

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危險因子,台灣建議成人先做篩檢與治療。常用檢驗有 13C 尿素呼氣試驗與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檢驗,陽性就治療,完成治療 4–6 週後回驗。

高風險者會配合胃鏡與活檢,判斷黏膜是否已經出現萎縮或腸化生。

醫師如何決定是否需要胃鏡

會一起看年齡、症狀、家族史與檢驗結果。沒有警訊時,可能先用藥並觀察反應,再決定是否安排胃鏡。

若屬高風險或症狀持續不改善,就會把胃鏡排進來。

胃鏡怎麼做:準備、流程、風險

台灣常見做法

固體食物通常需要禁食 6–8 小時,清澈液體至少禁飲 2 小時。當天多半會核對用藥,特別是抗凝血、抗血小板藥物是否要調整。

進檢查室前會移除活動假牙與飾品,並量測生命徵象,讓過程更安全。

鎮靜選擇與安全

可以選擇不鎮靜,也可用苯二氮平類或鴉片類藥物的淺鎮靜。

有些院所提供 propofol,由受訓團隊在監測下施行。

鎮靜能讓過程更舒適,但也可能帶來呼吸抑制或低血壓,因此多半會要求當天不要自行開車並由家人陪同。

檢查過程會做什麼

咽喉局部麻醉後,醫師把細長可彎曲的鏡管自口腔進入,依序觀察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。

會以系統性方式巡覽並拍照存檔,需要時會依「悉尼取樣法」做切片病理檢查。

若遇到出血點、息肉或狹窄,也能在同一次做止血、切除或擴張等治療。

常見不適與併發症

多半是短暫的喉嚨異物感、噁心或腹脹,鎮靜後可能會想睡。

併發症少見,但包含出血、穿孔、吸入與藥物不良反應;有做治療性操作時,風險會比較高。檢查前醫療團隊會先解釋並取得同意。

提高檢查品質

按時禁食、帶齊病史與用藥清單,能幫助醫師判讀。

若先前做過活檢或影像,帶上舊報告更好。檢查中醫師會用標準化流程巡覽,必要時用窄頻成像等輔助觀察,讓可疑病灶不容易被漏掉。

檢查後與追蹤:如何看報告、何時再做

報告會看到什麼

報告會列出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的觀察結果,例如潰瘍、息肉、黏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,也會標註是否檢出幽門螺旋桿菌。

病理報告能告訴黏膜變化的程度,幫忙決定後續的追蹤頻率。

何時需要再做胃鏡

有潰瘍或出血病灶時,需要依醫囑復查確認癒合並排除惡性。

若有進展性胃黏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,或第一等親有胃癌家族史,國健署建議規律監測。

追蹤間隔由腸胃科醫師依個人風險調整,風險高者間隔較短。

和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的後續

完成除菌治療後,間隔 4–6 週再用前述的非侵入性檢驗回驗。

若尚未根除,醫師會改用不同藥物組合再治療。

即使已根除,只要黏膜已有萎縮或腸化生,仍需要用胃鏡持續追蹤。

台灣常見治療

第一線常用含鉍的四合一療法:質子幫浦抑制劑 + bismuth + tetracycline + metronidazole,療程約 10–14 天。

也有「非鉍系四合一」或「合併療法」的選擇:質子幫浦抑制劑 + amoxicillin + clarithromycin + metronidazole。

若第一線失敗,會視狀況改用含 levofloxacin 的方案;多次失敗時,可能考慮含 rifabutin 的方案。完成療程與按時服藥,是提升根除率的關鍵。

日常照護與用藥提醒

短期內咽喉可能刺癢或吞嚥異物感,通常很快就緩解。

若醫師開立質子幫浦抑制劑或其他藥物,按指示完成療程並留意交互作用。

少鹽、少醃製與少燒焦食物,多蔬果、規律作息,能幫黏膜更快恢復;抽菸與酒精會刺激黏膜,越少越好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