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品質大腸鏡的關鍵

四大品質指標

腸道清潔度:用 BBPS 看得清不清楚

腸鏡像在拍照,一定要把鏡頭擦乾淨,畫面才清楚。BBPS(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)就是評分畫面乾不乾淨的尺。分數越高,醫師越能看到黏膜的細節,越不容易漏掉息肉或病變。

BBPS 分數怎麼算:每段至少 2 分、總分至少 6 分

大腸分成三段,各段 0 到 3 分。每段拿到 2 分以上,總分加起來 6 分以上,代表清潔度足夠。報告若寫「adequate」「excellent」「good」,意思也在這個範圍。

清潔度不足的風險:容易漏掉病灶與需要早點重做

糞渣和泡沫會遮住黏膜,像一層霧。霧太濃,小小的腺瘤或鋸齒狀病變很容易被蓋住。清潔度不足時,醫師常會建議提早再做一次檢查,避免漏網之魚。

盲腸到達率:真的有到最盡頭

腸鏡的終點是盲腸。到達盲腸,代表整條大腸都看過。沒有到盲腸,就像路走到一半,右側大腸的病變可能被遺漏。

闌尾開口與迴盲瓣是關鍵

報告中的照片看到闌尾開口和迴盲瓣,才算完成證據。清楚的影像能讓病人與醫療團隊回顧,也方便品質追蹤。

盲腸到達率的門檻:整體 90% 以上、篩檢 95% 以上

好的腸鏡服務,多數情況都能到盲腸。整體來看應該達到 90% 以上,做一般篩檢更希望達到 95% 以上。這樣才能確保右側大腸也被好好檢視。

腺瘤偵測率 ADR 是什麼

ADR(Adenoma Detection Rate)是在說,有多少比例的檢查找到至少一個腺瘤。這是最重要的品質指標之一。因為找到腺瘤,就能處理,進一步降低未來的癌症風險。

ADR 和癌症風險:越高越能降低間隔癌

ADR 越高,代表醫師看得越仔細,也越會記錄。研究顯示,ADR 高的醫師,病人發生檢查之間長出的大腸癌(間隔癌)的機率更低。這就是為什麼 ADR 被當成核心指標。

撤鏡時間的重要性:慢慢看才能看得全

撤鏡時間是從盲腸退到直腸的觀察時間。平均至少 6 分鐘較合適,很多研究指出 8 到 9 分鐘偵測率更好。時間足夠,黏膜才有機會被一一檢查。

撤鏡時間怎麼記:不把切除或病理切片的時間算進去

撤鏡時間只算「看」的時間。切除息肉或做病理切片的操作時間要另外算。這樣的紀錄方式,才能真正反映觀察的細緻程度。

讀懂腸鏡報告

先看基本資訊:檢查目的、鎮靜方式與是否完成

報告會寫明是篩檢、追蹤,還是症狀評估。也會寫鎮靜的方式與任何突發狀況。這些背景,會影響清潔度與能否完成檢查。

確認腸道清潔度:分數與描述要一致

報告應該提供 BBPS 分數,或用清楚的詞描述清潔度。看到每一段的分數,能知道是哪一段比較不乾淨。若只寫「差」或「不佳」,建議補充更詳細的資訊。

檢查是否完整:盲腸到達與證明

文字通常會寫「達盲腸」或「達回盲部」。照片要能看到闌尾開口與迴盲瓣,這是完成的佐證。若未達盲腸,報告應說明原因與後續安排。

照片應包含哪些地標

除了盲腸地標,還可看到回盲部、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、乙狀結腸與直腸。重點區域的清楚影像,能顯示觀察過程扎實。照片越完整,品質越透明。

撤鏡時間是否寫清楚:觀察而非操作

報告最好寫明撤鏡時間。看到時間達基準,代表觀察有耐心且有步驟。若時間偏短,建議與其他指標一起評估,不能只看單一數字。

息肉紀錄要完整:大小、位置、外觀與處理

息肉需要寫清楚大小(毫米)、所在腸段與距離肛門的距離。外觀型態與是否切除也很重要。之後還要把病理切片結果對上,形成完整紀錄。

病理切片對照

同一天切下的標本應有瓶號與位置,與鏡檢所見相互對應。病理報告出來後,最好在系統或門診摘要中對照更新。這能確保追蹤與間隔時間安排正確。

若未達標怎麼判讀:例外情況要註記

有時因為腸道扭曲、憩室多或清潔不佳,檢查無法完成。報告應說明困難點與已經嘗試的處理。也要提出下一步,例如重新準備或改用其他方式。

報告中的新指標:SSLDR 與 APC

有些報告會寫 SSLDR(sessile serrated lesion detection rate,鋸齒狀病變偵測率)。也可能寫 APC(每次腸鏡找到的腺瘤數)。這些新指標能幫助更細的品質比較。

何時需要提早複檢:依清潔度與病變調整

清潔度不足,通常需要比平常更早回來重做。若發現進階腺瘤或多顆息肉,追蹤間隔也會縮短。報告通常會在結論給出建議時間點。

提升品質的小撇步與常見疑問

良好腸道準備的關鍵:分次喝藥與清淡飲食

大腸需要洗乾淨,才看得清楚。分次服用清腸藥水,讓腸道在檢查前保持通透。檢查前一天吃清淡、低渣的食物,也能大大加分。

檢查時的視野:沖洗、吸引、清理殘渣

鏡頭前如果有泡沫或液體,要即時沖洗與吸引。把摺皺間的黏液清掉,細小病變才會露臉。視野好,偵測率就跟著提高。

右側大腸要多看幾眼:第二次檢視更保險

右側大腸的病變有時較平坦,也較淡。做一個「回頭看」或第二次右側檢視,可以補捉漏掉的點。這個動作簡單,價值很高。

使用輔助工具:透明帽、充水與 CO₂

在鏡頭前加上透明帽,能把皺襞撐開。充水技巧與使用二氧化碳充氣,可讓腸道更放鬆,病人也較舒適。視野穩定,醫師更容易細看。

AI 輔助偵測:像小助手一直盯著畫面

電腦輔助偵測會在螢幕上標記可疑小點。它不取代醫師,但能提醒注意。搭配良好清潔與充足撤鏡時間,整體偵測會更好。

鋸齒狀病變的挑戰:平坦、淡色、易漏看

鋸齒狀病變常貼在黏膜上,顏色很淡。沖洗乾淨、降低光線反光,並放慢速度,才能看清輪廓。習慣性地在右側做更仔細的觀察,能減少漏失。

影像紀錄與回饋

把關鍵地標與病變拍清楚,日後能做內部稽核。定期回顧 ADR、撤鏡時間與到達率,找出可以再強化的步驟。

受檢者可以做什麼:按時準備、準時到院

照著準備單做,清腸品質會明顯提升。按時到院與配合體位調整,也能幫助檢查更順暢。把正在服用的藥物與過去病史告知醫師,安全更高。

常見誤解釐清:時間越久一定越好嗎

撤鏡時間夠長很重要,但不是越久越好。真正關鍵是「有效觀察」,包括沖洗、吸引與仔細看。時間要達標,技巧也要到位。

何時需要再和醫師討論:看不懂或分數偏低時

若報告沒有 BBPS 分數、沒有盲腸照片,或撤鏡時間明顯不足,值得再請醫師解釋。有新的症狀或家族史變化,也要告知以調整追蹤間隔。清楚了解報告,等於為健康多加一層保護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