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道裂孔疝氣

什麼是食道裂孔疝氣

基本概念

食道裂孔疝氣是指胃或其他腹腔器官,從橫膈膜上的「食道裂孔」滑進胸腔。可以把橫膈膜想成一道門,門口鬆了,東西就容易往上跑。當胃的上半部跑到胸腔時,胃酸也更容易上來刺激食道。

位置與構造

食道穿過橫膈膜進入腹腔,兩旁的肌肉和韌帶負責把門口收緊。門口周圍的組織若變鬆,裂孔就會變大。裂孔變大後,胃的上緣與周邊組織就可能向上位移。

為什麼會發生

年齡增加讓支持組織漸漸鬆弛,這是常見原因。長期腹壓升高,例如慢性咳嗽、便祕用力、搬重物或孕期,也會把門口往外推。肥胖會讓腹腔壓力更高,等於天天在擠門。

誰較常見

中老年族群與體重較高的人特別常見。男性比例略高,但任何性別都可能罹患。多數是在健檢或影像檢查時偶然被發現。

會不會自己好

小型、無症狀的情況可以長期穩定,但通常不會自己好。若伴隨逆流加重或體積變大,症狀可能逐年明顯。規律追蹤能早一步調整照護方式。

四種類型

滑動型(最常見)

滑動型最普遍,胃食道交界與胃上部一起越過橫膈膜。因交界上移到胸腔,括約肌對抗胃酸的能力下降。常見表現是火燒心與酸水上來,但也可能完全沒有不適。

旁食道型

旁食道型是胃底從交界旁邊鑽上胸腔,但交界仍在原位。餐後容易脹、胸悶或吞嚥不順,平躺時不舒服更明顯。因可能被卡住或扭轉,存在阻塞與缺血的風險。

混合型

混合型同時具有滑動與旁食道的特徵,交界與胃底都上移。逆流症狀與卡住風險可能同時存在。影像通常可見裂孔更寬,治療策略較傾向積極處理。

第四型

第四型表示裂孔更大,除了胃,還可能有結腸或小腸一同上去。胸腔空間被擠占,可能出現呼吸較淺或明顯飽脹。若腸子被卡住,會出現劇痛與嘔吐,屬緊急狀況。

典型症狀與警訊

無症狀也很常見

許多人完全沒有感覺,生活照常。這種情況多在做健檢或胃鏡時意外發現。沒有不適時,通常以觀察與日常調整為主。

胃食道逆流與火燒心

胃跑到上方後,酸更容易回流到食道,引發胸口灼熱。仰睡、吃太飽或吃刺激性食物時,感覺常更明顯。長期逆流會讓黏膜發炎,造成喉嚨異物感或咳嗽。

吞嚥困難與胸前悶痛

部分患者會覺得食物卡住或吞不順,特別是乾硬食物。胸前悶痛有時與心臟不適相似,容易引起擔心。若突然劇痛或冒冷汗,應立即就醫排除急症。

大型疝氣的特殊表現

大型或旁食道型疝氣,胃可能被卡住或扭轉。症狀包括劇烈上腹痛、持續嘔吐、吞不下水與腹部鼓脹。這些是警訊,拖延會增加缺血與壞死風險。

何時必須盡快就醫

若出現黑便或吐血、體重快速下降、嚴重貧血或吞嚥明顯惡化,應立即就醫。合併胸痛、呼吸困難或冒冷汗,也要緊急評估。早一步處理能避免併發症擴大。

如何檢查

鋇劑吞嚥(上消化道攝影)

喝下含鋇的對比液後拍X光,能清楚看到食道與胃的位置變化。醫師可觀察裂孔大小、胃是否滑入胸腔與是否扭轉。這項檢查對分類與評估形態特別有幫助。

內視鏡與病理切片

上消化道內視鏡能直接看到黏膜狀況,評估是否有食道炎、潰瘍或出血。需要時可取病理切片,了解黏膜變化與是否有其他病因。檢查同時能排除胃部腫塊或狹窄等問題。

高解析食道壓力檢查(HRM)

HRM測量食道蠕動與括約肌壓力,如同一把敏感的壓力尺。對於規劃是否合併胃底折疊術與選擇術式很重要。也能幫助解釋吞嚥困難是否與動力學異常有關。

24小時酸度或阻抗監測

連續紀錄食道中的酸暴露時間與逆流事件次數。能把日常活動中的逆流情形完整呈現,而不是只看診間短時間的狀態。結果有助於決定是否需要更積極治療。

排除其他器官問題

胸痛與不適也可能來自心臟或肺部。必要時會安排心電圖與胸部影像,確保沒有急性冠心症或肺部疾病。完整評估能讓治療更精準。

非手術治療與日常照護

生活習慣調整

少量多餐、避免太晚進食,睡前預留至少三小時不吃東西。抬高床頭約10至20公分,能減少夜間逆流。控制體重、避免過緊腰帶與戒菸,都能降低症狀。

飲食選擇與節奏

辛辣、油炸、巧克力、咖啡、酒精與薄荷等,較易誘發逆流,建議減少。改以清淡、少油、易消化食物,並放慢吃飯速度。咀嚼充分能減輕胃部負擔,降低飽脹與逆流。

藥物治療重點

質子幫浦抑制劑(PPI)是常用藥,如 Omeprazole、Esomeprazole、Pantoprazole,可有效降低胃酸。

H2受體阻斷劑在夜間症狀有時也能幫忙,但效力通常不如PPI。藥物能改善黏膜發炎與症狀,療程與劑量由醫師依表現調整。

觀察等待策略

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輕且穩定的滑動型,觀察等待是合理做法。重點放在生活與飲食調整,需要時輔以藥物。只要沒有警訊與惡化,就不一定要手術。

特殊族群的照護

孕期腹壓提高,容易出現逆流,先以姿勢與飲食調整為主,藥物使用需由醫師評估安全性。高齡者常合併多種藥物,需注意交互作用與營養狀態。貧血或體重下降者要及早追蹤,避免延誤診療。

何時手術與手術方式

手術適應症

持續明顯症狀、藥物效果不佳或出現出血、狹窄等併發症時,會考慮手術。旁食道型、混合型與第四型因有卡住或扭轉風險,評估手術的門檻較低。手術目標是把臟器放回正位並關緊門口。

微創修補與裂孔縫合

多數個案可用腹腔鏡完成,傷口小、復原較快。手術會處理疝囊、將胃復位,並縫合過大的裂孔。必要時以補片或加強縫合,提升穩固度。

胃底折疊術的選擇

常合併進行胃底折疊術來減少逆流。Nissen(360°)與 Toupet(270°)是常見方式,會根據食道蠕動功能來選擇。目標是在減酸與順暢吞嚥之間取得平衡。

成功率與可能風險

手術整體成功率高,多數患者症狀明顯改善。可能風險包含出血、感染、臟器損傷與術後暫時性吞嚥困難或腹脹。術後若出現持續不適,醫師會透過飲食指導與必要檢查來調整。

術後恢復與預防復發

術後飲食從清流質、半流質到軟食漸進,避免一次吃太多。維持體重、規律運動、少提重物,可降低復發機率。若再度出現明顯逆流或胸悶,應回診評估是否有結構性變化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