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 TI‑RADS 評估
為何選 TI‑RADS
TI‑RADS 是把超音波特徵拆成可量化的分數,再轉成 TR1–TR5 的風險等級。
這種做法能減少主觀判讀,讓不同醫師之間更一致。臨床上也更容易決定追蹤或穿刺的下一步。
抽血與功能先釐清
超音波看到結節後,先抽 TSH,因為功能會影響路線。
TSH 偏低時,較可能是功能性結節,會先走核醫掃描路線。
TSH 正常或偏高時,再以 TI‑RADS 的影像分數主導決策。
超音波五要素
TI‑RADS 的分數來自五個要素:組成、回音、形狀、邊緣、回音焦點。
- 實質或幾乎全實比混合囊實更高分;
- 極低回音比等回音更高分;
- 前後徑大於左右徑會加分;
- 邊緣不規則或超出甲狀腺外會加更多分;
- 微小高回音焦點(類微鈣化)分數最高。
把五要素的分數相加後,就能對應 TR1 到 TR5。
從分數到等級:TR1–TR5 的意義
總分越高,TR 等級越高,惡性機率越大。
TR1 與 TR2 代表非常低風險,通常不需要穿刺;TR3 為輕度懷疑;TR4 為中度懷疑;TR5 為高度懷疑。
等級只是工具,仍需與年齡、病史與症狀一起判讀。
量測與紀錄的規則
每次量測固定三個方向:長、寬、前後徑,並盡量使用同台機器與相同切面。
報告中註明測量方法與影像切面,能減少追蹤時的誤差。穩定的方法,讓是否「變大」有客觀依據。
多發結節該挑誰走 TI‑RADS
多發結節不是只看最大那顆。
優先根據 TI‑RADS 分數選影像最可疑者處理,其次再看大小。這能在有限資源下,先處理最關鍵的風險。
特殊族群的調整
兒童與孕期個案對輻射更敏感,評估以超音波為主,必要時再與專科團隊討論。
高齡或共病較多者,會把症狀與生活品質放在更前面。門檻相同,但節奏更強調個別化。
熱結節要先分流
若 TSH 偏低,核醫掃描顯示「熱結節」,惡性率很低。
此時以功能治療與追蹤為主,不一定需要 FNA。TI‑RADS 評分在這類情境僅供參考。
常見迷思與澄清
結節常見,但大多是良性,TI‑RADS 的目的在減少不必要的穿刺。
影像可疑不等於一定惡性,仍需與臨床整合。規律追蹤比一次性的高強度檢查更有價值。
何時需要加做檢驗或分子檢測
當細胞學出現不確定結果時,可討論分子檢測來補強風險評估。
若出現鈣質或骨代謝異常,也會加做相關抽血。決策仍以 TI‑RADS 等級與臨床情境為核心。
是否需要穿刺與追蹤:ACR TI‑RADS
TR1(良性)
TR1 多為囊性或海綿狀外觀,惡性風險極低。
通常不需要穿刺,也不需要常規追蹤。若體積巨大或造成壓迫,再討論症狀導向的處置。
TR2(幾乎良性)
TR2 的影像特徵仍以溫和為主。
一般不建議 FNA,多數情況也不需超音波追蹤。
若有家族史或焦慮較高,可用共享決策決定是否在較長間距追蹤。
TR3(輕度懷疑):追蹤與穿刺門檻
TR3 建議在直徑達 1.5 公分安排追蹤,達 2.5 公分再考慮 FNA。
追蹤節奏多採 1、3、5 年。這樣能避免過度穿刺,同時不漏掉有意義的變化。
TR4(中度懷疑):追蹤與穿刺門檻
TR4 建議在直徑達 1.0 公分追蹤,達 1.5 公分考慮 FNA。
追蹤節奏多採 1、2、3、5 年。
影像可疑度較高時,臨床也會更積極整合其他資訊。
TR5(高度懷疑):追蹤與穿刺門檻
TR5 建議在直徑達 0.5 公分追蹤,達 1.0 公分考慮 FNA。
追蹤通常每年一次,持續到 5 年。
若症狀或淋巴結可疑,會更快進入進一步處置。
小於 5 mm 的高度懷疑結節
直徑低於 5 mm 的 TR5 結節,多半不需要追蹤。
臨床上意義有限,過度追蹤反而增加焦慮。
除非伴隨其他高風險線索,否則以觀察為主。
純囊性與海綿狀結節的處理
純囊性與海綿狀(spongiform)結節屬低風險,不需 FNA。
若反覆腫脹或有壓迫不適,可考慮抽吸或症狀導向處置。
目標是提升舒適度,而非為了診斷惡性。
功能性結節與熱結節的例外
熱結節惡性率低,優先處理甲狀腺功能問題,例如藥物或放射碘。
TI‑RADS 在此作為輔助參考,不主導是否穿刺。症狀與功能變化是主要指引。
成長的客觀定義
判定「變大」常用門檻為兩個方向各增加超過 20% 且每個方向至少多 2 毫米,或整體體積增加超過 50%。
達到門檻才調整策略,能避免對量測誤差過度反應。
未達門檻時,以持續追蹤觀察為主。
報告與溝通的寫法
報告中建議寫出等級、大小與建議步驟,例如「右葉 2.0 公分 TR3,建議一年追蹤」。
需要穿刺時,清楚標示目標結節與路徑。
簡潔一致的用語,讓臨床與病人更好理解。
穿刺後到長期追蹤:貝塞斯達分級
貝塞斯達分級與風險連結
FNA 報告常用貝塞斯達系統,從良性到惡性分成數類。
不同分級對應不同的惡性風險與處置。
把 TI‑RADS 與貝塞斯達一起看,能讓下一步更精準。
良性結果的追蹤策略
良性結果通常在 1–2 年安排超音波;若穩定、沒有新可疑特徵,間隔可拉長至 2–4 年。
也可參考 TI‑RADS 等級與大小調整節奏。
目標是用最少次數達到足夠安全感。
樣本不足或不確定時的下一步
若報告顯示不足或不確定,常在 6–12 個月考慮重複 FNA。
必要時加入分子檢測,協助釐清風險。
決策仍以影像、分級與臨床情境綜合判斷。
可疑或惡性結果的處理
出現可疑或惡性時,會轉外科與內分泌團隊共同評估。
討論手術範圍與時機,並依分期安排其他檢查。
整體策略以安全、完整與復原為核心。
何時需要重複穿刺
追蹤中若出現新可疑特徵或達到「明顯長大」的門檻,就要重複 FNA。
這能再次確認風險,避免延誤治療。
若等級由 TR3 升到 TR4/5,也會調整追蹤節奏。
何時可以結束追蹤
連續檢查良性且沒有壓迫症狀時,多數情況可停止常規追蹤。
若體積持續很大,仍須評估壓迫風險與生活影響。
是否停追以臨床整體判斷為主。
巨大結節與壓迫症狀的路線
結節很大或造成吞嚥、呼吸不適時,可討論手術、酒精注射或熱消融等選項。
選擇會考量症狀、風險、復原與偏好。
所有方案都以舒適與安全為優先。
兒童與孕期的追蹤節奏
兒童與孕期個案追蹤更重視安全與必要性。
以超音波為主,僅在需要時才進一步介入。門檻與節奏會依個別狀況微調。
台灣與亞洲的實務
台灣與日本等地的實務與 ACR TI‑RADS 接軌,但對非常小、低風險結節更傾向保守,以避免過度診斷。
共享決策能兼顧醫療與心理需求。流程清楚,追蹤就更安心。
生活注意與回診訊號
若頸部外觀明顯改變、聲音沙啞或吞嚥不順,建議提早評估。
固定在同一院所追蹤,量測更一致,對比更準確。
持續依 TI‑RADS 與臨床整合,能長期守住安全邊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