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質疏鬆與DXA的簡單概念
骨質密度是什麼
- 骨質密度代表骨頭裡礦物質的多寡,數值越高,骨頭越結實。
- 每下降一個標準差,骨折風險會明顯上升。
- 用數字量化骨頭強度,能幫助做出治療與追蹤決定。
為何骨折風險會上升
- 年齡增加、荷爾蒙改變與疾病會讓骨頭慢慢變脆。
- 很多時候沒有症狀,常在骨折後才發現問題。
- 早些評估與介入,可降低髖部與脊椎骨折帶來的失能。
DXA的角色
- DXA以低劑量X光測量骨質密度,是臨床最常用也最有證據支持的方法。
- 可快速、無痛,適合篩檢與追蹤。
- 能同時提供脊椎與髖部的重要資訊。
與其他檢查的比較
- 定量電腦斷層(QCT)在某些族群較敏感,但輻射較高、可近性較低。
- 超音波可做初步評估,但不能替代DXA做診斷。
- 綜合考量證據、費用與方便性,臨床仍以DXA為主。
誰需要做DXA
更年期後女性:年滿65歲與較年輕但有風險者
- 65歲以上建議檢查一次,以建立基準。
- 小於65歲但體重偏低、曾有脆弱性骨折或長期用類固醇者,應考慮檢查。
- 有骨質流失相關疾病(如甲狀腺、腸胃吸收不良)也屬於風險族群。
年長男性:年滿70歲與有風險者
- 70歲以上建議檢查;男性族群常被低估,應提高警覺。
- 50–69歲若曾有脆弱性骨折、體重過輕或使用高風險藥物,宜安排DXA。
- 相關慢性病(如低雄激素、慢性腎臟病)會增加骨折風險。
特定臨床情況需要早一點檢查
- 長期口服或注射類固醇(例如治療自體免疫疾病)。
- 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糖尿病、慢性肝病、吸收不良症候群。
- 曾有低能量外傷骨折或跌倒風險高者(步態不穩、視力差)。
何時改測前臂(橈骨)
- 髖或腰椎無法測量(如人工關節、嚴重退化)。
- 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時,前臂可提供額外資訊。
- 髖椎金屬植入或影像干擾時,前臂可作為替代。
DXA檢查怎麼做與測量部位
檢查流程與安全性
- 平躺於檢查床,機器掃描腰椎與髖部,全程約10–20分鐘。
- 輻射劑量低於胸部X光,多數人都能安全完成。
- 檢查前避免含鈣補充劑當天服用,以免影像假影。
腰椎測量重點(L1–L4)
- 選擇可讀取的節段,避免嚴重骨刺或鈣化影響判讀。
- 報告會提供每節與平均值,臨床多以平均值為主。
- 若退化或壓迫性變形嚴重,可改以髖部數值為主。
髖部測量重點(全髖與股骨頸)
- 全髖與股骨頸皆重要,兩者能更準確預測髖部骨折。
- 盡量使用同側、同機台、同定位方法,方便追蹤比較。
- 髖部數值在FRAX風險計算中特別關鍵。
前臂測量情境
- 無法評估髖與腰椎時的備用測站。
- 甲狀旁腺問題或嚴重肥胖影響影像品質時特別有用。
- 與臨床情境一起解讀,不單獨決定治療。
如何解讀DXA報告
T分數與WHO分類
- T分數≥−1.0:正常;−1.0到−2.5:骨量不足;≤−2.5:骨質疏鬆。
- T分數比較對象為年輕健康成人的峰值骨量。
- 臨床會結合骨折史與T分數來下診斷與定治療門檻。
Z分數在年輕成人與兒童的使用
- Z分數比較同年齡與同性別族群,適用於停經前女性、50歲以下男性與兒童。
- 兒童以Z分數≤−2.0視為低於年齡期望,須由具兒童骨密專長的團隊解讀。
- 兒童與青少年不以T分數做診斷,需同時評估生長與疾病背景。
追蹤變化與最小顯著變化(LSC)
- 同一部位、同一機台、同一定位能提升可比性。
- 變化需超過LSC才算真正進步或惡化。
- 一般追蹤間隔多為1–2年,視治療與風險調整。
常見誤差與陷阱
- 腰椎退化、鈣化血管、壓迫性變形會假性拉高數值。
- 髖部姿勢、旋轉角度不當會影響結果。
- 報告需與臨床影像與病史交叉比對,避免單點誤判。
搭配工具強化風險評估
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
- 可估算10年重大骨折與髖部骨折風險,可單用臨床資料或加上BMD。
- 在介於臨界值的個案,加入髖部T分數能提升準度。
- 族群差異存在,臨床需採用當地或相近族群的版本。
椎體骨折評估(VFA)
- 利用DXA同機完成側面影像,找出無症狀的椎體壓迫性骨折。
- 一旦發現隱性椎體骨折,治療與追蹤策略會上調。
- 對於身高快速下降、背痛或臨界T分數者特別有幫助。
小樑骨分數(TBS)
- 從腰椎DXA影像推估骨小樑品質,補足單純BMD的不足。
- 在T分數接近門檻或有代謝性疾病時,可協助細化風險。
- 可與FRAX結合,修正整體骨折機率。
如何整合成治療門檻
- 先看是否已有脆弱性骨折,若有通常直接考慮藥物。
- 再看T分數與FRAX結果,達到國家或學會建議門檻則啟動治療。
- TBS或VFA不理想時,即使T分數邊緣,也傾向較積極處置。
檢查後的下一步
生活型態介入
- 足量鈣與維生素D、均衡飲食;日曬與飲食並重。
- 重量訓練、阻力與平衡運動,降低跌倒與骨折風險。
- 戒菸、減少過量酒精,檢視易跌倒的居家環境。
何時考慮藥物治療
- 已有脆弱性髖部或椎體骨折,多半建議開始藥物。
- T分數≤−2.5或FRAX顯示高風險者,可考慮藥物如 alendronate、risedronate、zoledronic acid、denosumab、teriparatide、abaloparatide、romosozumab。
- 藥物選擇會依腎功能、年齡、心血管風險與偏好來調整。
追蹤頻率與重測時機
- 開始治療後,約1–2年重測一次以評估反應。
- 若更換藥物或風險大幅變動,可提早評估。
- 追蹤同一機台與同一部位,確保結果可比。
提升篩檢率與轉介
- 年長男性常被忽略,門診與社區衛教很重要。
- 基層照護可用問卷與FRAX先篩,再轉介DXA。
- 術前、跌倒後與用類固醇族群應建立固定流程。
不同年齡與特殊情況的注意事項
停經前女性與50歲以下男性
- 若無臨床風險,多數不需常規DXA。
- 有脆弱性骨折、低體重或長期用藥者應個別評估。
- 解讀以Z分數為主,並尋找次發性原因。
兒童與青少年
- 嚴格依臨床指標選擇個案,例如慢性病或長期類固醇。
- 使用Z分數與年齡身高發育一起評估。
- 需由具兒童骨密經驗的專業團隊判讀與追蹤。
合併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
- 甲狀旁腺、甲狀腺、糖尿病、吸收不良都會影響骨質。
- 針對病因治療,與DXA結果一起調整管理。
- 必要時加入前臂測量或更多實驗室檢查。
影像干擾與替代策略
- 金屬植入、嚴重退化或變形會影響腰椎與髖部。
- 可改用對側髖或前臂,並記錄原因以利下次比較。
- 報告需附上技術備註,避免誤解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