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XA是什麼與能做什麼
DXA的基本原理
DXA(Dual-energy X-ray Absorptiometry)用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,分辨脂肪、去脂體重與骨礦物質。掃描時間短、輻射劑量低,能把全身切成多個小區塊來估算比例。長期追蹤時,變化趨勢會很清楚。
測量到的三大區塊
DXA同時給出脂肪量、去脂體重(肌肉+器官+水分,不含脂肪)與骨礦物質含量(BMC)。報告會把各部位的比例與總量列出,例如四肢、軀幹、骨盆。這些資訊能幫助判斷體脂分布是否健康。
安全性與限制
DXA的輻射劑量很低,屬於常見檢查中的低風險。金屬植入物、嚴重脫水或水腫,可能讓數值偏移,需要一併考量。孕期通常建議延後評估或與醫療團隊討論。
檢查前的準備
測量當天避免大吃大喝與大重量訓練,並盡量在相近的時段檢查。衣物與口袋不要放金屬物,手錶飾品先拿下。前後條件越一致,結果越可比。
誰特別受益
想減脂增肌、需要監測肌少風險、或擔心腹部脂肪偏高者,都很適合用DXA追蹤。慢性病的體組成管理也能受益,因為能看見細部的分布變化。運動員可據此微調訓練與比賽期化。
指標一次看懂
BMI(女性與男性:18.5–24)
BMI是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的平方,用來看體重是否在標準範圍。它不分肌肉與脂肪,所以對肌肉很多或很少的人,判讀會有限制。搭配DXA的組成數據,才能看得完整。
體脂肪率(女性:20–30%,建議 <35%;男性:15–25%,建議 <25%)
女性生理必需脂肪較高,因此建議區間不同於男性。超出建議上限,多半代表體脂偏高,需要配合腹部分布與肌肉量一起看。長期維持在健康帶內,比單次數值更重要。
A/G比值(女性:<0.8;男性:<1.0)
A/G是Android(腹部)對Gynoid(臀腿)脂肪的比值。比值越高,代表脂肪越集中在腹部,代謝風險通常越高。配合同期的腰圍與體重變化,解讀會更穩健。
腰脂肪比(女性:<0.35;男性:<0.33)
這是腰部脂肪在總脂肪中的占比,用來觀察腹部壓力。比值愈小,通常愈有利於心代謝健康。若比值偏高,優先處理精製糖與酒精攝取,再搭配規律有氧。
四肢脂肪/軀幹脂肪比(女性:>0.85;男性:>0.80)
比值越高,代表脂肪分布越平均,不會過度堆在軀幹。與A/G比值一起看,可以更快辨認是否有腹部集中的趨勢。若比值下降,同步檢視腰圍與運動量。
去脂體重(女性:30–50 公斤;男性:40–65 公斤)
去脂體重包含骨骼肌、器官與體水分,不含脂肪。身高較高、活動量較大的人,通常會落在範圍上緣。穩定提升去脂體重,能帶動日常功能與代謝率。
肌肉與骨骼相關指標
ASMI(女性:≧5.4 kg/m²;男性:≧7.0 kg/m²)
ASMI是四肢骨骼肌量除以身高平方,用來評估肌少症風險。接近或低於門檻時,建議增加阻力訓練與蛋白質攝取。與步行量、握力或功能測試搭配,能更早發現退化跡象。
BMC(骨質量:女性 1.8–3.0 公斤;男性 2.2–3.8 公斤)
BMC代表骨頭中的礦物質總量,與骨強度相關。年齡、身體尺寸與荷重訓練都會影響這個數值。充足鈣與維生素D,加上規律的負重活動,是維持的基礎。
T-score(女性與男性:≧ -1)
T-score把骨密度與年輕健康族群比較,≧ -1 為正常。介於 -1 至 -2.5 為骨量不足,低於 -2.5 為骨質疏鬆。解讀時同看BMC、骨折史與家族史,最完整。
RMR(女性:1100–1500 kcal/day;男性:1400–1800 kcal/day)
RMR是休息時的能量消耗,與去脂體重關係密切。去脂體重增加,RMR多半會上升。若長期嚴格節食,RMR可能暫時下降,恢復需要時間。
骨骼肌量與去脂體重的差別
去脂體重包含肌肉、器官與水分;骨骼肌量只指可主動發力的肌肉。兩者一起看,才能分辨是肌肉真的增加,還是只是水分變動。連同訓練紀錄與飲食日誌,最能釐清原因。
用DXA追蹤訓練與飲食
先建立基準線
第一次DXA就是個人的基準線,後續變化都以它為比較。最好挑作息穩定、飲食規律的時期建立。之後盡量在相似條件回測,趨勢才清楚。
訓練變化怎麼讀
阻力訓練常讓四肢去脂體重上升,軀幹脂肪下降。若體重不太變,但A/G與腰脂肪比下降,代表分布更健康。維持週訓練量與恢復品質,能把這個方向延續。
飲食調整怎麼讀
熱量赤字過大,去脂體重容易跟著流失。採取溫和赤字,並把蛋白質分散到每餐,較能保住肌肉。加入足量蔬菜與全穀纖維,也有助於飽足與穩定性。
減脂增肌的現實步調
同時減脂與增肌做得到,但速度通常不快。短期看到體脂下降、四肢去脂體重小幅上升,就很值得肯定。把目標放在可持續的微小進步,會更容易成功。
何時回測最剛好
多數人每8–12週回測一次,能兼顧變化幅度與成本。減脂期或賽季前,可視情況縮短到4–6週。若身體狀態大變,回到穩定後再測會更準。
常見迷思與限制
體脂肪率不是健康的全部
體脂太高會提高代謝風險,但太低也會影響荷爾蒙與免疫。數值需要結合月經或性腺功能、力量表現與精神活力一起判讀。把身體訊號與數據對照,才不會誤判。
與BIA、皮脂夾怎麼比
BIA容易受水分影響,皮脂夾依賴測量者技巧。DXA的穩定度較好,且能看見部位分布。不同方法不要混著比,以免被誤差干擾。
經期、水分與其他變項
生理週期的體水分波動,會影響去脂體重與體脂率的估算。建議固定在同一週期階段測量,趨勢會更乾淨。大量補水或流汗後立刻測,也可能帶來短暫偏差。
特殊族群與情況
孕期、多顆金屬植入物或無法平躺者,通常不建議或需要特別安排。兒童與青少年解讀門檻不同,應用Z-score與年齡、身高對照。臨床情況以專業評估為主。
報告差異與機台校正
不同廠牌或中心的機台,演算法與校正略有差異。長期追蹤盡量在同一台機器完成,可減少系統性誤差。若必須更換機台,保留前次報告供專業人員比對。
報告帶回家後怎麼做
用簡單指標自我檢核
先看三件事:體脂肪率是否在建議區間、A/G與腰脂肪比是否下降、ASMI是否維持或上升。三項都往好的方向動時,策略多半有效。若只有體重下降,其它都沒變,方法就要調整。
設計一週行動清單
安排2–3次阻力訓練與2–3次有氧,加上每天固定步行量。把蛋白質分散到每餐,並確保蔬菜與全穀纖維。每晚固定睡眠時段,恢復做得好,DXA上的變化才撐得住。
與專業合作更有效
營養師能調整熱量與蛋白質比例,教練能設計循序漸進的負重與動作。醫師能統整慢性病與用藥,避免互相牴觸。把DXA報告當作團隊溝通的共同語言,效率最高。
何時需要進一步檢查
T-score接近或低於 -1、ASMI低於門檻,或短時間去脂體重大幅下降,都值得諮詢醫療專業。若出現疲倦、暈眩、月經或性腺功能不規則等訊號,也應同步評估。當數據與症狀一致時,決策最安全。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