糞便潛血:化學法與免疫法

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

為何需要做這項篩檢

大腸與直腸的腫瘤或息肉,常常會有一點點出血,但肉眼看不出來。大便潛血檢查就是要在糞便中找出微量的血,及早發現警訊。早一步發現,治療選擇通常更多、恢復也更快。

常見的兩種方法

臨床上常用的名稱是「糞便潛血檢查」,包含化學法 gFOBT 與免疫法 iFOBT。gFOBT 是用化學反應偵測血紅素的酵素樣活性,iFOBT 則是用抗體去抓人類血紅蛋白的片段。兩者都能當作篩檢工具,但準確度與方便性不同。

檢查可以發現什麼

此檢查找的是出血訊號,而不是直接看到腫瘤。若有出血,可能來自大腸息肉、腫瘤、發炎、痔瘡或其他原因。是否為嚴重病變,需要後續的大腸鏡與必要時的病理切片確認。

什麼族群應該考慮

一般建議平均風險的成年人,從中年開始就要規律做結直腸癌篩檢。家族中有人罹患大腸癌、或有遺傳性疾病者,風險較高,通常會更早開始並更密集。是否符合高風險,應由醫療團隊綜合年齡、病史與家族史評估。

檢查頻率怎麼安排

多數衛教建議 iFOBT 每年或每兩年一次,依各地方案而定。若選擇 gFOBT,常需要在短時間內重複採集多份樣本,以提高偵測率。任何一次出現陽性,都需要安排大腸鏡進一步檢查。

化學法 gFOBT:原理與限制

原理如何運作

gFOBT 使用塗有愈創木脂(guaiac)的卡片,滴上過氧化氫後,若有血紅素的類過氧化酶活性,會出現藍色。這是一個化學變色反應,讀取結果相對容易。因為不是針對人類血紅蛋白專一,因此可能被其他物質干擾。

飲食與營養品的干擾

紅肉與某些蔬菜含有類似的酵素活性,可能導致假陽性。大量攝取維生素 C 之類的抗氧化物,則可能把反應熄滅,出現假陰性。做 gFOBT 前後的幾天,通常會建議避開紅肉、生的根莖類與十字花科蔬菜,並暫停高劑量維生素 C 補充品。

採樣與步驟重點

gFOBT 常需要連續幾次採樣,依試劑說明進行。卡片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閱讀結果,超時可能不準。保存與寄送也要依指示,避免高溫與潮濕。

什麼情況可能出現假陽性

牙齦流血、痔瘡出血、月經污染,或食物中的過氧化酶,都可能讓結果看起來是陽性。劇烈運動後的腸道微出血,也可能造成影響。評估結果時,需要一併考慮這些日常因素。

什麼情況可能出現假陰性

如果出血是間歇性的,剛好採樣沒有碰到,就可能呈現陰性。高劑量抗氧化物會壓抑反應,使偵測失靈。樣本量太少或保存不當,也會降低靈敏度。

免疫法 iFOBT:為什麼更受推薦

原理與專一性

iFOBT 使用對人類血紅蛋白的抗體,專門偵測下消化道出血。因為目標明確,受到食物與多數藥物的干擾較少。這讓結果更穩定,也更容易解讀。

優點:更方便、限制更少

多數 iFOBT 僅需一次採樣,步驟簡單,民眾的接受度高。不需特別忌口或停用一般保健品,有助於按時完成篩檢。可大規模推行,是公衛方案的常見選擇。

樣本數量與靈敏度

雖然有些方案會要求兩到三份樣本,但多數情況下一份就足夠。研究顯示,iFOBT 對進階腺瘤與大腸癌的偵測率較佳。若連續年度都規律執行,累積的篩檢效益更明顯。

對下消化道出血更敏感

iFOBT 對來自結腸與直腸的血較敏感,因為上消化道的血紅蛋白在通過腸道時容易被分解。這特性讓 iFOBT 更適合用於大腸癌篩檢。若懷疑上消化道出血,可能需要不同的檢查路徑。

什麼時候不宜只靠 iFOBT

有明顯血便、黑便、體重快速下降或腹痛等警訊時,不應只做 iFOBT 就結案。這些症狀需要臨床評估,常常要直接安排內視鏡或影像學檢查。高風險族群也可能被建議直接做大腸鏡。

如果已經做大腸鏡檢查,就不用再做糞便潛血檢查。

檢查結果如何解讀

陽性代表什麼意義

陽性代表糞便中偵測到血的訊號,來源需要釐清。可能只是痔瘡或發炎,也可能是息肉或癌症。下一步通常是安排大腸鏡,找出真正的出血點。

陰性不等於沒有問題

陰性表示當次沒有偵測到血,但不代表永遠安全。部分病變會間歇性出血,或在很早期幾乎不出血。持續規律地重複篩檢,才能降低漏網之魚。

與症狀之間的關係

沒有症狀時一樣可能有早期病變,這正是篩檢的重要性。有症狀時,即使檢查陰性,也不應忽視。臨床判斷會綜合症狀、體檢與檢驗數據。

年齡與家族史的影響

年紀增加,結直腸病變的機率會上升。家族中有近親罹患大腸癌,個人的風險也會較高。這些因素會影響篩檢開始的年齡與頻率建議。

與其他檢查如何搭配

潛血檢查是非侵入性的第一關,陽性後由大腸鏡確認。若大腸鏡發現息肉,醫師可能當場切除並送病理切片。影像學與血液檢驗會在特定情況下加入輔助評估。

陽性後的後續檢查:大腸鏡與病理切片

為什麼需要做大腸鏡

大腸鏡可以直接看到腸道內壁,找出出血來源。若是息肉,通常能同時處理,減少來回。這一步能把「是否有重要病變」講清楚。

大腸鏡過程簡介

檢查前會先清腸,讓視野清楚。檢查時經肛門放入柔軟的鏡子,沿著腸道前進並觀察。全程有醫療團隊陪同,並注意安全與舒適度。

發現息肉時的處理

常見的腺瘤性息肉會被圈套電切或其他方式移除。移除後會送病理切片,以確認種類與是否有惡性變化。依病理結果與數量大小,安排後續追蹤間隔。

何時需要病理切片

當內視鏡下看到可疑的隆起、凹陷或潰瘍,就需要取樣化驗。病理切片能提供細胞層級的資訊,決定是否需要額外治療。這一步是診斷是否為癌症的重要依據。

安全性與可能風險

大腸鏡屬於侵入性檢查,少數情況會有出血或穿孔風險。鎮靜藥物也需要評估全身狀況與藥物交互作用。醫療團隊會在檢查前解釋風險與同意事項。

在家準備與常見問題

在家如何正確留取糞便

準備好採樣工具與容器。在馬桶內厚舖衛生紙,避免讓尿液或馬桶水混入,化學法採到米粒大小,免疫法輕刮糞便到採檢棒即可。標記日期與時間,依指示保存並盡快送回。

經期、痔瘡與口腔出血的影響

月經期間與痔瘡出血,容易讓結果變成陽性。牙齦容易流血的族群,當天刷牙時要放輕力道,避免吞入血液。若剛發生明顯出血,建議等狀況穩定後再採樣。

服藥者需要注意什麼

使用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藥物(如 aspirin、warfarin、clopidogrel)的人,出血訊號可能較容易被偵測到。是否需要調整藥物,應由醫師評估後決定。自行停藥可能帶來風險,務必先與醫療團隊討論。

何時該考慮改做其他檢查

反覆陽性卻找不到原因,或有明顯症狀時,常會改由內視鏡或影像檢查把關。高風險個案也可能直接接受大腸鏡。評估會依個人狀況量身調整。

如何與醫療團隊溝通

帶上檢查報告、正在使用的藥物清單與過去病史,有助於快速判讀。把近期是否有痔瘡、月經或牙齦出血等情況一併告知。共同擬定篩檢與追蹤計畫,才能持續守護腸道健康。
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