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門螺旋桿菌怎麼傳?從感染路線到預防

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

家庭內的口口傳染

幽門螺旋桿菌常在家人之間傳來傳去。口水與嘔吐物都可能帶菌。小孩最容易被感染,常在學齡前就發生。共用餐具、杯子、牙刷會讓風險更高。

糞口傳染與不潔水食物

細菌可以從糞便跑到口腔,這叫糞口傳染。水源不乾淨或生食處理不當,風險會上升。到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旅遊,要特別注意飲食。平常也別生飲未煮沸的水。

公共場合與餐飲習慣

夾菜時用公用餐具,可減少口口傳播。熱湯熱食通常較安全,生冷食物要小心。烹飪時避免反覆用嘴巴「試味道」再碰器具。有人嘔吐時要妥善清理,避免飛沫散播。

來源不是寵物

目前看來,人就是幽門螺旋桿菌的主要來源。一般家中寵物不是主要傳染源。即使如此,寵物排泄物還是要清理乾淨。重點仍在人的衛生與飲食習慣。

進胃之後:它怎麼撐過強酸

中和胃酸的小把戲

到了胃裡,第一關就是強酸。細菌會做出一層保護雲,把附近的酸度降低。這讓它比較不會被酸傷。於是它能活下來,繼續往前走。

在胃黏液裡游泳

胃表面有一層厚厚的黏液。細菌像小螺旋鑽子一樣在黏液裡前進。黏液比胃酸安全很多。它會躲在這裡慢慢靠近胃壁。

找到比較安全的角落

細菌會感覺哪裡比較舒服。它會往酸度較低、比較好住的位置移動。最後停在胃上皮表面附近。那裡就是它準備「安家」的地方。

怎麼黏住胃

像吸盤一樣黏上胃壁

細菌表面有像吸盤的東西。它會抓住胃上皮的表面。黏得穩,就不容易被胃的蠕動沖走。這一步讓它能長期待在那裡。

釋放毒素讓黏膜發炎

細菌會釋放一些毒素。這些毒素會刺激胃黏膜發炎。宿主可能會覺得脹、痛或噁心。發炎久了,黏膜就會受傷。

跟免疫系統玩捉迷藏

身體會派免疫細胞來抓它。細菌會讓自己的存在感變小。免疫系統不容易一次清乾淨。於是雙方就僵持,感染變慢性。

感染路徑的時間線

童年感染最常見

多數人是在童年就感染。那時常沒有明顯症狀。感染一旦建立,可能會一直存在。沒有治療,它很少自己消失。

無症狀也在發炎

很多人一開始沒有不舒服。可是胃裡其實已經在發炎。發炎會慢慢影響胃酸與黏膜。多年後才可能出現症狀。

為何會拖成慢性

細菌黏得穩、會躲、又會擾亂防禦。免疫系統打不乾淨,就會一直拖。生活習慣與再感染也會讓時間更長。常常一拖就是好多年。

可能出現的症狀與併發症

常見的胃部不適

上腹悶悶痛是常見症狀。會覺得脹氣、打嗝或噁心。有時吃一點就飽。也有人完全沒有症狀。

潰瘍與出血的風險

長期發炎會讓黏膜破洞。那就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。嚴重時會黑便或吐血。這些都是要盡快就醫的警訊。

長期下來的胃癌風險

很久很久的發炎會讓黏膜改變。有人會走到萎縮與腸化生。這會提高胃癌的風險。把細菌根除可降低風險。

如何降低傳染與該做哪些檢查

日常預防與家人一起做

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。家人間不要共用牙刷與杯子。夾菜用公筷母匙,餐具定期更換。有人嘔吐要戴手套清理並消毒。

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

有慢性胃痛、黑便或吐血要就醫。有家族胃癌史或曾驗出陽性者要追蹤。長期吃止痛藥的人也要注意胃部狀況。旅遊回來若上腹不適也可檢查。

常見檢查與治療

檢查有呼氣測試、糞便抗原、或胃鏡活檢。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根除療程。常見用藥是 PPI 搭配 amoxicillin、clarithromycin、metronidazole。必要時會加入 bismuth 以提高成功率。

根除後的追蹤與避免再感染

完成療程後要回診確認是否清除。用藥期間要規律服用,不要自行停藥。全家一起評估檢查,可降低家內再傳。維持好衛生,讓再感染機會更低。
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