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白血球減少
基本定義與臨床意義
白血球減少指的是白血球總數低於實驗室參考下限。參考範圍會受年齡、懷孕與身體狀態影響。
白血球家族與常見正常值
白血球主要包含五種成員。嗜中性球 1.5–8.0 × 10⁹/L、淋巴球 1.0–4.0 × 10⁹/L、單核球 0.2–0.8 × 10⁹/L、嗜酸性球 0.04–0.4 × 10⁹/L、嗜鹼性球 0.01–0.1 × 10⁹/L。看報告時除了總數,更要看哪一個分隊變少了。
為何需要重視
白血球過低時,細菌或黴菌容易趁虛而入,發燒與感染的風險會明顯增加。部分人還會同時出現貧血或血小板降低,表示骨髓的整體產能出了問題。及早找出原因,能避免嚴重感染與併發症。
白血球減少與中性球減少的差別
白血球減少是「總量低」,中性球減少(ANC 低)則影響殺菌主力。ANC < 1.5 × 10⁹/L稱為中性球減少,< 0.5 × 10⁹/L屬嚴重,感染風險最高。臨床決策多以 ANC 作為緊急程度的指引。
常見誤解
偶發的輕度降低,不一定代表嚴重疾病,趨勢與脈絡更重要。
感冒剛好、藥物影響或抽血時間差,都可能造成短暫波動。重點是把數字、症狀與病史拼在一起看。
最可能的原因
藥物造成的骨髓抑制
化學治療藥物最常見,會讓骨髓暫時「停工」。
抗甲狀腺藥、Clozapine 以及部分抗生素,偶爾會引起特異體質的中性球嚴重降低。
一旦懷疑與藥物有關,停藥與通報是安全第一步。
自體免疫或免疫介導的中性球減少
全身性紅斑狼瘡或 Felty’s 症候群可能出現免疫系統誤傷自己的情形。
表現常是反覆感染、口腔潰瘍或難以癒合的傷口。合併關節痛、皮疹或脾腫大時,會更支持免疫相關機轉。
營養缺乏:維生素 B12、葉酸與銅
這些營養素是血球製造的原料與工具。
缺乏時,常不只白血球低,連紅血球與血小板也會受影響,形成全血球減少。
找出原因(吸收不良、飲食不足或藥物影響)並補足,才補得長久。
脾功能亢進與門脈高壓
肝硬化與門脈高壓時,脾臟會抓走太多血球,造成白血球、血小板同步偏低。
病人常伴隨腹水、蜘蛛痣或脾臟腫大。影像學與超音波能協助確認這條路徑。
慢性骨髓衰竭與骨髓異常增生症候群
年長者若出現持續的白血球減少,合併貧血或血小板低,要想到骨髓產能下降。
骨髓異常增生症候群(MDS)常見於中老年族群,表現為慢性、反覆、難解的血球異常。需要專科評估來分層風險與擬定治療。
不可錯過的高風險診斷
急性白血病
不明原因、持續或嚴重的白血球減少,尤其合併貧血、血小板低或周邊出現芽細胞時,要高度懷疑。
診斷仰賴骨髓抽吸、病理切片與細胞遺傳學分析。早一步確認,治療就能早一步啟動。
嚴重藥物性無顆粒白血球症
當 ANC < 0.5 × 10⁹/L,感染可能瞬間失控。
常見徵象是高燒、喉嚨痛或口腔潰瘍,甚至沒有明顯局部症狀。
立即停可疑藥物、經驗性抗菌治療與嚴密監測,是搶時間的關鍵。
嚴重感染或敗血症引發的白血球耗竭
重症感染有時不升反降,因為白血球被快速消耗。
此時生命徵象、乳酸與器官功能比單一數字更能反映危險程度。
需要在加護層級的速度下進行抗感染與支持治療。
再生不良性貧血
骨髓關燈休息時,三系血球會一起下降。
常見是容易疲倦、出血點與反覆感染同時發生。
骨髓檢查與病理切片能區分是原發性或次發性原因。
惡性腫瘤浸潤骨髓
淋巴瘤、轉移性癌症等有時會直接擠壓骨髓空間。
表現為逐步惡化的多系統血球低下,可能伴隨體重下降與盜汗。
影像學與骨髓評估能發現問題。
關鍵病史與初步檢查
時間軸與線索
近期是否有發燒、感染、旅行或接觸史,都是線索。
除了完整藥物清單(處方、成藥、草藥),還要確認有無自體免疫症狀、營養不良或肝病史。
身體檢查:從頭到腳找跡象
是否有口腔潰瘍、皮疹、出血點或淋巴結腫大,都能提供方向。
腹部觸診與叩診可發現脾臟腫大。
體溫、脈搏與血壓能協助判斷是否為急症。
CBC 與分類、網狀紅血球
全血計數搭配分類可以知道是哪一群白血球變少。
網狀紅血球可告訴骨髓是否仍在努力生產。
連續追蹤數次,能看出是否逐漸恢復或持續惡化。
周邊血液抹片:看清細胞的樣貌
塗片能看到毒性變化、左移或異型淋巴球,也能發現芽細胞。
這是自動儀器看不到的。一旦看到不尋常的形態,就會推動後續更深入的檢查。
感染與營養相關檢驗
維生素 B12、葉酸與銅的濃度可直接釐清缺乏。
HIV、肝炎等病毒血清學能排除慢性感染。必要時加入甲狀腺功能與自體抗體,補齊拼圖。
進一步檢查與確立診斷
骨髓抽吸與病理切片
當白血球減少持續或原因不明,骨髓檢查是關鍵。
抽吸與病理切片能判斷骨髓的細胞比例、成熟度與是否被異常細胞取代。這一步幫助區分反應性變化與血液腫瘤。
流式細胞術與細胞遺傳學
流式細胞術能分析細胞表面標記,辨認是哪一個血球家族出問題。
染色體與分子檢測可進一步分類疾病,像找出驅動突變一樣精準。結果也會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評估。
營養吸收與相關檢查
除了測濃度,仍要思考為何會缺乏,例如胃腸吸收不良或長期素食未補充。
必要時評估同時存在的鐵或蛋白質不足。找出根因,補充才補得對、補得久。
影像學評估脾臟與肝門脈
腹部超音波能快速評估脾臟大小與是否有腹水。
CT 或 MRI 在需要時可看得更清楚,包括門脈血流與周邊臟器。若證實脾功能亢進,就能把治療方向對準真正問題。
何時需要住院與隔離
發燒合併 ANC 低於 0.5 × 10⁹/L,應視為急症並住院觀察。
住院可提供經驗性抗菌治療、血液培養與支持照護。隔離措施能降低院內感染風險,守住最後防線。
治療與日常照護
急性處置:先護住安全
嚴重中性球減少合併發燒時,經驗性抗菌治療要立即開始。
靜脈輸液、電解質調整與疼痛/噁心控制,能穩定狀態。同時追蹤生命徵象與實驗數據,確認治療是否奏效。
藥物相關:停用、替代與通報
一旦判定與藥物相關,應停用可疑藥物並記錄過敏/不良反應史。
與原主治醫師討論替代方案,確保原疾病也被妥善控制。過去的教訓會成為未來的保護網。
促進造血與免疫調整
對於中性球極低且感染風險高者,可評估使用粒細胞生長因子(Filgrastim)。
自體免疫相關個案,醫師可能短期使用免疫調整策略(如 Prednisone)以降低攻擊。治療會根據風險與共病狀態量身設計。
營養補充與生活調整
補足維生素 B12、葉酸與銅,讓骨髓有足夠材料生產血球。
規律飲食、足量蛋白質與充足睡眠,是恢復的底盤。避免生食與未煮熟的食物,降低感染機會。
慢性疾病與專科追蹤
肝硬化與脾功能亢進需與肝膽與血液專科共同照護。
骨髓異常增生症候群則依分層決定觀察、支持治療或進一步治療。固定回診與檢驗追蹤,讓變化能被及早捕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