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見的胃部黏膜下腫塊
胃腸道基質瘤
GIST 是胃裡最常見的黏膜下腫塊。多半像圓圓的結節,常從肌肉層長起來,在內視鏡超音波會看到偏黑、邊界清楚的影像。很多人沒有症狀,也可能出現出血或上腹悶痛。
平滑肌瘤
平滑肌瘤是良性的腫瘤,成長速度慢。觸感像較結實的小球,影像常呈現均勻的樣子。通常不會造成不舒服,多半只需要觀察。
脂肪瘤
脂肪瘤就像一團柔軟的油脂,按壓會有「軟軟會陷下去」的感覺。它是良性的,幾乎不會變壞。除非很大或造成不適,通常不需要治療。
異位胰臟
異位胰臟是胰臟組織長在胃壁裡的「借住客」。大多安靜不吵人,但發炎或長大時可能造成疼痛或出血。影像上常見中央有小凹點,像一個小肚臍。
重複囊腫
重複囊腫是先天形成的水泡樣結構。內容物像清澈的液體,壁薄而光滑。若壓迫到胃腔,可能造成早飽或嘔吐。
神經鞘瘤
神經鞘瘤來自神經外層的細胞,屬於良性。成長慢,邊界多半清楚。多數情況只要定期追蹤即可。
胃神經內分泌腫瘤
這類腫瘤常與胃酸調節或萎縮性胃炎有關。體積小時很容易被忽略,但仍需要評估深度與數量。部分情況會分泌荷爾蒙,造成臉潮紅或腹瀉。
腫塊來自哪一層
胃壁像有五層的麵包,腫塊從哪一層長出來很重要。內視鏡超音波可以判斷來源層次,幫助猜測種類。不同來源層的腫塊,處理方式也不同。
常見症狀與沒有症狀
很多黏膜下腫塊沒有症狀,是檢查時意外被發現。若有症狀,多為上腹悶痛、胃口差或解黑便。症狀的有無,不能單獨判斷良惡,仍需評估。
大小與外觀怎麼看
腫塊的大小、表面是否潰瘍、邊界是否規則,都是線索。越大或長得越快,風險通常越高。醫師會綜合影像與內視鏡所見來判斷下一步。
不能錯過的危險情況
胃腺癌的偽裝(含革囊胃)
有些胃腺癌會躲在黏膜下,看起來像無害的隆起。瀰漫型更可能讓胃壁變硬,稱為革囊胃。遇到這種情形,需要更深入的評估與處理。
胃淋巴瘤
胃淋巴瘤是淋巴細胞在胃內增生形成的腫瘤。外觀也可能像黏膜下腫塊,容易與良性病變混淆。確定診斷需要組織與免疫染色的幫忙。
轉移性腫瘤
身體其他地方的癌症也可能跑到胃來,像黑色素瘤、乳癌或肺癌。這些腫塊外觀多變,不易單靠外表判斷。需要把全身病史與影像一起考量。
出血與黑便
腫塊表面破皮或血管脆弱時,容易出血。糞便變黑、頭暈或心悸都是警訊。發現出血跡象,應儘快就醫評估。
慢性貧血與體重下降
看不見的慢性流血會造成貧血,臉色蒼白、容易疲倦。若合併食慾差與體重下降,風險更高。這些變化提示腫塊可能不單純。
劇烈或持續腹痛
短暫的輕微不適常見,但持續且加劇的疼痛要小心。疼痛可能來自腫塊壓迫、出血或潰瘍。及早檢查能避免嚴重併發症。
早飽、嘔吐與阻塞
腫塊長在出口附近,食物就像被塞車。會出現早飽、噁心或嘔吐。這時需要評估是否要介入處理。
腫塊快速長大
短時間內明顯變大是重要線索。快速生長通常代表活性高,潛在風險較高。影像與內視鏡應縮短追蹤間隔或考慮治療。
高風險族群與家族史
曾有腫瘤史或家族中有人有相關腫瘤,風險較高。自體免疫性胃炎或長期高胃泌素狀態,也會影響某些腫瘤。醫療團隊會把這些因素納入判斷。
何時要盡快安排醫療
出血、阻塞、快速變大或可疑影像,都屬需要加速處理的情況。即使症狀不明顯,只要特徵不典型,也不宜拖延。早一步確認,少一步擔心。
怎麼檢查、怎麼處理
問診與病史重點
醫師會詢問出血、疼痛、體重變化與家族病史。是否曾有其他癌症,也會影響判斷。這些資訊像拼圖,能幫助決定檢查順序。
上消化道內視鏡的第一步
內視鏡可以直接看到腫塊的形狀與表面。若有潰瘍、凹陷或出血點,風險會提高。同時也能評估位置,方便安排後續處置。
內視鏡超音波的線索
內視鏡超音波能看見胃壁每一層,就像把麵包切片來看。它能判定腫塊從哪一層長出來,並觀察血流與硬度。這些資訊對分類非常重要。
病理切片的方式
確定診斷需要組織學證據,因此會以內視鏡或 EUS 導引取得組織做病理切片。醫師會盡量取到腫塊核心,讓病理醫師看得更清楚。此步驟能分辨良性與惡性,也能做免疫染色。
影像學評估:CT 與 MRI
當腫塊較大或外觀可疑,會安排 CT 或 MRI。影像能評估是否侵犯周邊與是否有轉移。這會直接影響治療路線圖。
觀察還是切除的分界
小而典型的良性外觀腫塊,多半可以觀察追蹤。若腫塊超過 2 公分、持續增大、或影像不典型,通常建議處理。是否切除,會綜合大小、位置與風險特徵決定。
內視鏡下切除選項
位置合適、風險可控時,可考慮黏膜下剝離或全層切除等方式。這些方法能在胃內完成,傷口小、恢復較快。術前會評估血管與層次,降低併發症。
外科手術與併發症風險
腫塊太大或位置不利時,外科手術較安全。腹腔鏡手術傷口小,但仍需評估切緣與周邊組織。手術風險會由團隊詳盡說明並預先準備。
藥物治療:標靶與荷爾蒙
部分 GIST 對標靶藥物反應良好,例如 Imatinib、Sunitinib、Regorafenib、Ripretinib。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常用抑制荷爾蒙分泌的藥物,如 Octreotide 與 Lanreotide。藥物選擇會根據腫瘤型態與分期而定。
追蹤與長期照護
良性腫塊多以規律追蹤為主,觀察大小與外觀是否改變。治療後也需要按時回診,留意復發或新出現的腫塊。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,能幫助身體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