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發性低睪固酮症:男性的更年期

什麼是晚發性低睪固酮症

不是突然發生,而是逐漸下降

晚發性低睪固酮症是指睪固酮長期偏低,又同時伴隨症狀的臨床狀態。男性的睪固酮多半是逐步下降,而非突然歸零。真正的關鍵在於「數值低」加上「有症狀」才算問題。

常見的性方面症狀

最常被注意到的是性慾降低。晨間勃起次數變少,或是勃起硬度與維持度下降也很典型。這些變化常讓伴侶關係與自信受到影響。

其他全身症狀

許多人會覺得體力下降、情緒低落與動機不足。肌肉量與力量可能慢慢變少,腹部脂肪相對增加。睡眠品質變差與注意力不集中也常被提到。

年齡與共病的角色

年齡只是其中一個因素。肥胖、糖尿病、慢性發炎與一些藥物會把睪固酮往下壓。把這些可逆因素處理好,往往比單看年齡更重要。

身體如何調控睪固酮

下視丘—腦下垂體—睪丸的合作

大腦的下視丘會分泌訊號,讓腦下垂體釋放LH與FSH,進一步提醒睪丸製造睪固酮與精子。這是一條互相回饋的路徑,像團隊分工一樣精細。任何一站出狀況,整體表現就會下滑。

原發性與次發性的差別

原發性問題來自睪丸本身,常見表現是睪固酮低、LH卻偏高。次發性問題則來自大腦端的調控不足,睪固酮低但LH不夠高。分清類型,有助於後續評估與處理。

肥胖與胰島素阻抗的影響

脂肪組織會把部分睪固酮轉成雌激素,讓身體以為不用再多做。胰島素阻抗會增加發炎訊號,連帶干擾大腦與睪丸的溝通。減重與腰圍下降,常能把這些不利因素反轉。

睡眠、壓力與酒精

深睡眠是睪固酮分泌的助攻手,睡太少或睡眠呼吸中止都會拉低數值。長期壓力會提高皮質醇,也會壓住製造睪固酮的機制。酒精過量則會直接傷害睪丸功能與睡眠品質。

何時需要檢查與如何確診

何時應該懷疑

如果有性慾減退、晨間勃起減少或勃起功能變差,再加上體力或情緒明顯下滑,就值得進一步評估。年齡本身不是唯一理由,但與症狀一起出現時更需要注意。肥胖或代謝症候群的人也屬於高風險族群。

正確抽血方式

抽血最好安排在清晨,因為那時睪固酮較接近高峰。應該在不同的日子重複測量,以避免單次波動造成誤判。若剛感冒、生病或熬夜,也建議恢復後再測較準。

需要看的指標

總睪固酮是基本數值,但在SHBG異常時,游離或生物可用睪固酮能提供更多線索。LH與FSH有助於判斷是原發性還是次發性。必要時再評估甲狀腺功能、泌乳激素與肝腎指標,排除其他影響。

排除其他原因

某些藥物會壓低睪固酮,例如長期類固醇與鴉片類止痛藥。重度慢性病、急性疾病或營養不良也會讓數值暫時下降。把造成影響的因素找出來,才能避免過度治療或漏掉真正問題。

治療優先順序:先處理可逆因素

體重與腰圍管理

體重下降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的治療,常能把睪固酮往上拉。即使只有適度減重,也可能改善性慾與精力。這些改變對血糖與血壓也同時有好處。

慢性病的整體控制

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良好控制,能減少發炎並改善荷爾蒙的平衡。高血壓與血脂異常穩定後,心血管風險也跟著下降。整體健康拉上來,身體製造睪固酮的能力更有空間。

生活型態:運動、飲食與睡眠

阻力訓練與規律有氧能提升肌力與胰島素敏感性。飲食中足量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,能幫助肌肉與內分泌系統。固定入睡時間與足夠時數,對荷爾蒙分泌是關鍵基礎。

藥物影響的檢視

長期使用類固醇、鴉片止痛藥或部分抗憂鬱藥,可能壓住睪固酮軸線。與醫師討論是否能調整劑量或改用替代方案,是務實做法。避免自行停藥,安全與症狀平衡最重要。

睪固酮治療:對象、劑型與追蹤

誰適合接受睪固酮治療

需要同時具備持續低睪固酮與相關症狀,且已處理可逆因素仍然困擾。治療目標以改善性功能與生活品質為主,而非追求超高數值。若無症狀,僅憑數值偏低通常不建議用藥。

可選劑型與特色

外用凝膠(testosterone gel)使用方便,血中濃度較穩定。肌肉注射如testosterone cypionate或testosterone enanthate,起效明顯但濃度波動較大。長效注射如testosterone undecanoate與貼片也可考慮,選擇依生活型態與監測便利性而定。

期望的效果與時間表

性慾常在數週內改善,勃起功能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並可與sildenafil等輔助。肌力與瘦體組成的變化較慢,通常需數月觀察。情緒與活力的提升因人而異,需要配合運動與睡眠才能更穩定。

可能風險與必要監測

紅血球偏高會增加血栓風險,需要定期檢查血球。前列腺相關指標如PSA與下泌尿道症狀要持續追蹤,必要時與泌尿科合作評估,若需診斷腫瘤應以病理切片為準。心血管風險需個別評估,特別是既往心肌梗塞或中風者,應謹慎權衡。

劑量原則與年長者注意事項

年長族群對雄激素較敏感,較低劑量往往就能達到效果。起始劑量保守、緩步調整較為安全。任何不適或指標異常,都應及早回診討論。

常見迷思與實用問答

「男性更年期」這個說法合不合理

這個說法容易讓人以為會像女性一樣突然停經,但男性的變化多半是漸進。症狀是否出現,常與體重、睡眠與慢性病更有關。理解差異後,會更願意從可改變的地方著手。

低睪固酮一定只跟年齡有關嗎

年齡只是風險之一,並非全部原因。肥胖、代謝異常、藥物與長期壓力,都能把數值壓低。改善生活型態常能帶來比年齡更明顯的回彈。

只有數字低,沒有症狀也需要治療嗎

多數情況下不需要。治療的目的是改善困擾,而不是追求漂亮數字。觀察、調整生活與處理共病,可能就足以維持良好狀態。

睪固酮會導致前列腺癌或心臟病嗎

目前證據並未顯示睪固酮會直接導致前列腺癌,但有前列腺疾病風險者需更嚴密追蹤。心血管方面需要看個別基礎風險與劑量,規律監測能把風險降到更可控。與醫師討論自身條件,才能做出平衡的決定。

何時應該轉介與追蹤頻率

若數值與症狀矛盾、懷疑腦下垂體或睪丸的器質性問題,或治療反應不如預期,建議轉介內分泌或泌尿專科。開始治療後,通常在3個月、6個月與之後每6至12個月安排回診與抽血。任何新症狀或副作用出現時,提早評估更安心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