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中海型貧血(Thalassemia):成因、治療與長期照護

認識地中海型貧血

什麼是地中海型貧血

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群遺傳性血紅素疾病,重點在於血紅素鏈製造不平衡。當某一種鏈做得太少,紅血球就難以正常攜氧,容易被破壞。結果是慢性的溶血與貧血,嚴重度依基因受影響的數量而變化。

基因與遺傳方式

α鏈由第16對染色體上的兩個基因拷貝負責,β鏈在第11對染色體的HBB基因。α型多為缺失突變,β型常見點突變,也可能是缺失。傳遞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,雙親皆為帶因時,後代每胎有四分之一機率為重度患者。

病理生理:為何會貧血

當α或β鏈產量下降,未配對的鏈會堆積,傷害紅血球前驅細胞。骨髓雖然加速造血,但因「鏈不平衡」造成的無效造血,使成品紅血球仍不足。被脾臟清除的紅血球增加,便形成慢性溶血與脾腫大。

常見分類與命名

依受影響的鏈分成α型與β型,依嚴重度分為輕型(帶因)、中間型與重型。β重型又稱Cooley anemia,常在嬰兒期就需要規則輸血。α型若缺失四個基因拷貝,可能導致胎兒水腫,為最嚴重情形。

臨床表現:從無症狀到重度依賴輸血

帶因者(minor/trait)

帶因者多半沒有症狀,常在健檢或妊娠抽血時發現MCV偏小。血紅素可能輕度下降,但活動力通常良好。這類族群重要的不是治療,而是辨識與家族風險評估。

中間型(intermedia)

中間型介於帶因與重型之間,可能在兒童或青少年期出現慢性貧血。常見脾腫大、黃疸與顏面骨改變,偶而需要間歇輸血。長期可能出現鐵過載與血栓風險,需要規劃性追蹤。

重型(major)

重型患者多在出生後數月即有嚴重貧血、餵食困難與生長遲緩。沒有治療時,骨髓擴張會造成顱顏骨畸形與肝脾腫大。規則輸血能穩定生長,但也帶來鐵負荷,需要鐵螯合來保護心肝內分泌功能。

常見併發症與長期風險

反覆輸血造成心臟、肝臟與內分泌腺體的鐵沉積,是關鍵議題。脾腫大、膽結石、骨質疏鬆與生長/青春期延遲也常見。良好螯合、疫苗與感染預防,可明顯降低併發症。

診斷流程:從血球到基因

何時應該懷疑

看到長期的小紅血球(低MCV),且鐵蛋白正常或偏高,應考慮地中海型貧血。家族中若有人被診斷或族群背景屬高風險,更提高可能性。嬰幼兒期的重度貧血與脾腫大,也是一大警訊。

基本血液學與周邊血抹片

全血計數常顯示低MCV、低MCH且紅血球數偏高(相對於血色素)。周邊抹片可見大小不一、形狀不一與靶形紅血球,嚴重時可見幼稚型紅血球。這些線索雖非專一,但與臨床資料合併能縮小診斷範圍。

血紅素分析:電泳、HPLC與毛細管

β型帶因常見HbA2上升,HbF可能輕度增加;α型帶因電泳可能接近正常。現代儀器如高效液相層析與毛細管電泳可精準定量與分型。輸血後或混合變異時,結果需特別謹慎解讀。

遺傳檢測與家族分析

最終確診仰賴基因檢測,找出缺失或點突變。家族追蹤能釐清帶因分布,協助婚前與孕前諮商。疑似複合型或少見變異時,基因層級資訊特別關鍵。

治療策略:依嚴重度量身打造

一般照護與營養支持

規律補充葉酸有助紅血球生成,避免不必要的鐵劑以防累積。注意疫苗與感染控制,特別是脾功能較差或已切脾者。骨骼健康與維生素D/鈣質也要長期關注。

輸血:何時、如何、安全性

重型與部分中間型需要規則輸血以維持較穩定的血紅素。輸血可抑制無效造血、改善生長與器官供氧。配對相容與感染篩檢是安全核心,輸血歷程需完整紀錄以利後續評估。

鐵螯合:守住心肝內分泌

長期輸血後的鐵過載需以鐵螯合藥物處理,常用藥包含deferoxamine(皮下/靜脈)、deferasirox(口服)與deferiprone(口服)。藥物選擇會考量年齡、器官鐵負荷與副作用型態。規律監測血清鐵蛋白與MRI T2*(心肝)能指引劑量調整。

藥物與新興治療的角色

hydroxyurea可提升胎兒血紅素,對部分中間型有幫助。luspatercept可減少β型患者的輸血需求,需由專科評估適用性。臨床上會與輸血與螯合搭配,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與器官保護。

改變病程與根治性選項

造血幹細胞移植(HSCT):適應症與時機

對重型患者,HSCT是目前成熟的根治性療法。年紀較小、器官鐵負荷較低、供者完全相合者,成功率與安全性最佳。評估時會同時看心肝功能、感染史與螯合紀錄,並與家庭充分討論風險與效益。

供者來源與風險管理

同胞全相合供者是首選,無同胞時可考慮半相合或臍帶血方案。移植相關風險包含移植物抗宿主病、感染與器官毒性,需要跨團隊密切監管。移植後的疫苗重建與內分泌/骨密度追蹤同樣重要。

基因治療:基因加成與基因編輯

基因加成療法以慢病毒載體導入功能性β樣血紅素基因,目標是讓紅血球恢復足夠的血紅素合成。基因編輯策略常鎖定BCL11A調控區,提升胎兒血紅素以取代缺失的成人鏈。這些方法有機會減少或擺脫輸血,但仍需評估製備時間、條件化療與長期安全。

如何在多種選項間做決策

選擇HSCT、基因治療或最佳化內科治療,取決於年齡、供者狀況、器官負荷與家庭偏好。醫療團隊會整合生存率、併發症、生活品質與成本可近性來提供建議。隨著技術進步,決策也需要定期更新與再評估。

生活管理與長期追蹤

鐵負荷監測:數據與工具

血清鐵蛋白提供趨勢,但會受發炎影響,建議搭配心肝MRI T2*評估器官鐵。依結果調整螯合藥物,並設定可量化的目標。長期維持在安全區間,能顯著降低心衰竭與肝硬化風險。

內分泌、骨骼與心肝照護

鐵過載可能影響甲狀腺、胰臟與生殖腺,需定期抽血與功能測試。骨密度下降要及早發現並處理,包含運動、營養與必要時的藥物。心臟功能與肝硬化篩檢是年度重點,異常應提早介入。

孕期與生育規劃

帶因者與患者在孕前進行遺傳諮商,有助評估胎兒風險與產前選項。孕期要緊盯血紅素、鐵負荷與心臟狀況,必要時調整輸血與螯合策略。新生兒出生後,依檢查結果安排後續追蹤與家庭教育。

生活型態、學校與職場

足量蛋白質與均衡飲食有助維持造血與骨骼健康。規律運動能提升心肺功能與心理福祉,但需避開極端訓練與缺氧環境。學校與職場的彈性安排、就醫假與保險規劃,都能讓長期照護更穩定。

與其他疾病的鑑別與特殊情境

與缺鐵性貧血的區分

缺鐵與地中海型帶因都會有低MCV,但缺鐵多見鐵蛋白偏低與轉鐵飽和度下降。帶因者常見紅血球數偏高且A2或F分率改變(β型)。兩者可能同時存在,需先矯正缺鐵再重評分型。

與慢性發炎、鉛中毒與鐵芽細胞性貧血

慢性發炎造成鐵調素升高,呈現功能性缺鐵;鉛中毒與某些藥物會干擾血紅素合成。鐵芽細胞性貧血常見體內鐵偏高與雙色性紅血球。遇到不典型表現,可考慮骨髓檢查與病理切片來釐清。

輸血後與混合基因型的判讀

近期輸血會讓血紅素分率「被稀釋」,使儀器讀值不代表本人的比例。S/β或E/β等複合基因型,圖譜更複雜,需要多平台比對。理想做法是詳實記錄輸血與檢驗時間點,必要時改以基因檢測確認。

感染預防與旅行注意事項

功能性無脾或切脾者需補齊肺炎鏈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與腦膜炎球菌疫苗。旅行前評估輸血與螯合時程,準備醫療摘要與必要藥品。避免高海拔與極端溫差環境,有助減少不適風險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