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狀腺超音波
甲狀腺超音波在做什麼
甲狀腺超音波用聲波看見頸部甲狀腺的形狀與結構,能量溫和,不用打針也沒有輻射。影像可以顯示結節有沒有實心、囊性、邊緣是否整齊,並量出大小與位置。臨床上常用來初步分辨良性與需要進一步評估的可疑特徵。 (pubs.rsna.org)
檢查會痛嗎
超音波的感覺像潤滑液加上探頭在頸部滑動,多半只覺得冰涼與輕微壓力。檢查時間通常很短,過程不會造成組織傷害。若同時安排細針穿刺,會使用局部麻醉,當下可能有短暫酸脹感,結束後貼上小紗布即可。
什麼時候需要安排
出現頸部摸到硬塊、聲音沙啞不明原因、家族有甲狀腺癌、或抽血顯示甲狀腺功能異常時,醫師常會安排超音波。若已知有結節,追蹤頻率依風險分級與大小決定;風險越低、長得越慢,間隔可以更久。是否需要立即穿刺或僅追蹤,多依影像分級系統與個別狀況評估。
甲狀腺超音波報告怎麼看
低回聲結節是什麼
「低回聲」代表結節比周圍甲狀腺組織看起來更暗,並不等同於一定是惡性。臨床會同時看形狀、邊緣與鈣化等其他徵象,再綜合判斷風險。許多低回聲結節仍是良性,可透過規律追蹤觀察。 (PMC)
回音不均與瀰漫性改變
報告寫「回音不均」常見於慢性甲狀腺炎等狀況,整體亮暗交錯,像顆「雲朵」般不平均。若只是瀰漫性改變而沒有可疑結節,通常風險不高。仍需配合抽血檢查與症狀,判斷是否有甲狀腺機能異常。
鈣化點、微鈣化與粗鈣化
微鈣化是影像上很細小的亮點,和乳突癌的關聯度較高;粗大或殘留性鈣化則可能是良性結節退化後的表現。單一徵象不是絕對,仍要合併其他特徵與大小一起看。臨床研究指出微鈣化與惡性機率的連結較明顯。 (ajronline.org)
形狀與邊緣:高大於寬、毛邊
「高大於寬」指結節在影像上上下比較長,這種形狀較值得注意。若邊緣毛糙或外侵,也會提高風險評估。反之,圓滑邊緣與完整薄暈圈通常偏向良性表現。
TI-RADS分級:是否需要穿刺或追蹤
TI-RADS的五大評分要素
ACR TI-RADS會根據結節的組成、回音強度、形狀、邊緣、與亮點(鈣化)給分,再加總分到TR1~TR5。分數越高,建議的處置越積極,例如較早穿刺或較密集追蹤。此系統的目的,是減少不必要的穿刺,同時找出真正需要處理的結節。 (jacr.org)
TR1 到 TR5 的風險概念
TR1為良性,不需穿刺;TR2風險低,多以追蹤為主;TR3屬輕度可疑;TR4為中度可疑;TR5為高度可疑。除了分級,結節大小也會影響是否需要穿刺與追蹤。臨床會把等級與大小一起考量,做出最合適的建議。
TR4 的重點與常見問題
TR4常見於低回聲但沒有明顯外侵的結節,建議會比TR3更積極一些。若尺寸達到門檻,臨床多會安排細針穿刺,尺寸未到則以定期追蹤為主。追蹤期間只要影像穩定、不快速增長,處置通常不會改變。
何時需要細針穿刺(FNA)與病理切片
穿刺的目標是取得細胞,交由病理專家判讀是否偏良性或惡性;若需要更深入,才會安排進一步病理切片。FNA在門診即可完成、時間短,併發症少見。是否穿刺取決於分級、大小與個人病史,非一體適用。
甲狀腺細針穿刺報告
Bethesda六大類別簡介
FNA報告常用Bethesda分類,把結果分為六類:無法判讀、良性、意義未明非典型、濾泡性腫瘤或可疑濾泡性腫瘤、可疑惡性、以及惡性。每一類對應不同的惡性風險與建議處置。最新版本也更新了各類別的平均惡性風險範圍。 (PubMed)
不確定意義的非典型(AUS/FLUS)
AUS/FLUS代表細胞變化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,暫時無法下定論。常見處置是重複穿刺、加入分子檢測,或依影像分級安排較短期追蹤。多數個案最後仍是良性,但需要把握追蹤節奏。
濾泡性腫瘤或可疑濾泡性腫瘤
此類在細胞學上難以單靠FNA分辨良惡,因為是否侵犯囊壁要靠完整組織。臨床會綜合影像、結節大小與風險因子,討論手術或密切觀察。若後續手術取得組織,再由病理切片確認關鍵特徵。
可疑惡性與惡性
可疑惡性表示強烈懷疑但仍缺最後一塊拼圖;惡性則是診斷成立。兩者多需要手術或進一步治療評估。治療規劃會依腫瘤大小、是否有轉移與病人偏好來決定。
甲狀腺功能抽血與超音波搭配
為何抽血還要做超音波
抽血(例如TSH、Free T4)反映「功能」,超音波顯示「形狀與結構」,兩者互補。即使功能正常,也可能存在需要關注的結節;功能異常時,更要看組織是否有發炎或結節。臨床指南強調診斷與處置應同時考慮影像與臨床背景。 (PMC)
甲狀腺亢進或低下時的影像改變
亢進時可能出現血流明顯增加與瀰漫性回音不均;低下時則較常見慢性發炎的影像樣貌。這些改變幫助理解症狀來源,也影響用藥與追蹤策略。抽血與影像放在一起看,較不會漏掉重要訊息。
結節與功能:熱結節與冷結節
若抽血異常且懷疑功能性結節,醫師可能安排同位素掃描看「熱結節」或「冷結節」。熱結節多為良性且會造成亢進;冷結節較需要影像分級與穿刺來釐清。不同工具回答不同問題,目的都是安全與精準。
抽血不用空腹
一般甲狀腺功能檢查不需要空腹,但用藥如Levothyroxine應依醫囑調整檢查當天服藥時間。抽血前避免自行停藥,以免結果失真。若同日安排超音波與抽血,通常不互相干擾。
費用、鈣化怎麼辦、結節大小與追蹤
甲狀腺超音波費用與影響因素
費用會因醫院層級、是否健保給付、是否加做穿刺或彈性成像而不同。自費與否、是否需要專家加做報告解讀,也會讓價格有落差。臨床策略強調避免過度檢查與不必要穿刺,有助降低負擔。 (bmjopenquality.bmj.com)
鈣化怎麼辦
微鈣化提高懷疑度,但要與結節大小、形狀與邊緣一起看。粗大或蛋殼狀鈣化不必然可怕,常是良性退化的足跡。專業判讀會把整體風險分級後再決定追蹤或穿刺。 (pubs.rsna.org)
結節幾公分需要穿刺或手術
是否穿刺不只看公分數,還看TI-RADS等級與臨床背景。一般來說,等級越高、尺寸越大,越傾向安排穿刺;低風險與小結節則以追蹤為主。手術通常留給惡性確立、可疑度很高或造成壓迫症狀的情況。 (jacr.org)
小於1公分的結節要不要理
許多微小結節屬低風險,過度處置反而帶來副作用與焦慮。只要沒有危險徵象,多以影像定期追蹤為原則。臨床共識也指出,不必為找出每一個微小癌而做太多侵入性處置。 (PMC)
分級→處置→追蹤
先用TI-RADS分級,看大小門檻,再決定追蹤或穿刺;穿刺後用Bethesda分類安排下一步。每一步都有清楚的分流點,降低不必要醫療,同時把重點放在最需要的地方。 (PubMed)
穿刺報告不正常怎麼辦
若報告顯示可疑或惡性,醫師會評估手術與其他治療選項。若是不確定意義,常見作法是重複FNA或加入分子檢測,再配合超音波追蹤。整體流程重視安全、準確與個人化照護。 (jacr.org)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