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重慢慢上升、腰圍變粗,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。肥胖不只是「外型問題」,它可能是身體健康出現變化的第一個訊號。
一、最常見的原因:生活型態失衡
在絕大多數情況下,體重增加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。
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,缺乏運動,造成長期「熱量進多、消耗少」的失衡,這就是體重上升的主因。
熱量攝取過多
外食、宵夜、含糖飲料、加工食品攝取頻率高,這些都容易導致熱量攝取過量而不自知。
即使是看似「健康」的果汁或堅果,也可能暗藏高熱量。
缺乏運動
長時間久坐、工作忙碌,導致活動量不足,肌肉量下降,新陳代謝速度減慢,讓身體更容易囤積脂肪。
情境分析
- 每天攝取多餘 300 大卡,一年就可能胖超過 10 公斤。
- 有些人看起來吃得不多,但因為活動量極低,仍會體重上升。
醫師建議的檢查項目
- 飲食與運動紀錄(至少 3~7 天)
- 身體組成分析(體脂率、肌肉量)
- 抽血:空腹血糖、血脂肪,了解代謝狀況
二、藥物造成的體重增加:很多人不知道的隱形元凶
藥物引起的體重上升往往被忽略。其實,許多日常常見的藥物都可能影響體重,包括:
常見藥物類型
- 抗憂鬱劑:如 mirtazapine、amitriptyline,會增加食慾並影響代謝
- 抗精神病藥:如 olanzapine、quetiapine,會導致脂肪堆積
- 類固醇:長期使用會造成水腫、脂肪集中在腹部
- 胰島素或降血糖藥物:部分藥物容易導致體重增加
- β-阻斷劑:常見於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,可能減緩代謝
- 抗癲癇藥、避孕藥:也可能與體重上升有關
醫師的做法
- 回顧過去 6~12 個月的用藥紀錄
- 評估是否能調整用藥為對體重較中性的替代品
- 若無法停藥,需加強飲食運動控制與代謝監測
三、內分泌與荷爾蒙變化造成的體重問題
甲狀腺功能低下(Hypothyroidism)
- 症狀:怕冷、皮膚乾燥、便秘、疲倦、體重上升
- 檢查:抽血檢驗 TSH 與 Free T4,確定是否甲狀腺素不足
- 治療:補充甲狀腺素能有效改善代謝與體重問題
多囊性卵巢症候群(PCOS)
- 對象:多見於年輕女性
- 症狀:月經不規律、多毛、痘痘、不孕、肥胖
- 檢查:男性荷爾蒙、LH/FSH 比例、卵巢超音波
- 注意:合併胰島素阻抗者,更容易體重上升
更年期與荷爾蒙改變
- 對象:停經前後女性
- 變化:雌激素下降使腹部脂肪囤積增加,肌肉流失,代謝變慢
- 檢查:FSH、estradiol,如出現疑似更年期症狀時使用
四、心理與情緒對體重的影響
許多人在情緒低落、壓力大或焦慮時會「情緒性進食」,吃高油高糖食物來尋求安慰,卻導致體重增加。
這種模式往往是無意識的,特別是在焦慮症或憂鬱症患者身上更常見。
進食異常的表現
- 吃東西不是因為餓,而是因為無聊、壓力或悲傷
- 飯後偷偷再吃一輪、夜間吃東西
- 常常覺得對食物「失控」
醫師可能安排
- 憂鬱、焦慮評估問卷
- 進食障礙問卷(如暴食問卷)
- 轉介至心理師或精神科做進一步治療
五、其他特殊情況
戒菸後體重上升
戒菸後新陳代謝下降、食慾上升,加上習慣性地以吃東西代替抽菸,是戒菸後常見的副作用。這通常是暫時性的,只要透過飲食與運動調整,體重仍可控制。
六、需要警覺的重大疾病
雖然較少見,但以下情況需要特別注意,因為可能隱藏嚴重健康問題:
庫欣症候群(Cushing syndrome)
- 體內皮質醇過多造成肥胖、皮膚條紋、肌肉無力
- 常見於服用類固醇者或腎上腺腫瘤
- 檢查:唾液或尿液皮質醇、地塞米松抑制試驗
下視丘或腦下垂體腫瘤
- 體重快速上升、暴食、視力模糊、月經異常
- 檢查:腦部 MRI(含腦下垂體專屬掃描)
卵巢惡性腫瘤與腹水(女性)
- 體重上升伴隨腹部隆起或腫脹、食慾下降
- 檢查:骨盆超音波、腹部 CT 或 MRI、CA-125 腫瘤指標
七、其他潛在疾病與醫學評估方向
其他系統性疾病也可能導致體重異常上升,包括:
- 心臟衰竭:體液滯留造成體重上升,需做 BNP 與心臟超音波
- 慢性腎臟病:水腫與腎功能下降,驗 creatinine、尿蛋白
- 胰島素瘤:低血糖導致進食增加,驗胰島素與 C-勝肽
- 肝病與腹水:肝酵素異常伴隨肚子腫脹
- 荷爾蒙失調:泌乳素、FSH、LH、IGF-1 皆可能相關
八、完整評估建議
針對體重增加的問題,醫師會建議進行下列評估步驟:
- 生活習慣分析:詳細記錄飲食與運動
- 用藥回顧:釐清是否藥物相關
- 心理狀況檢查:包括壓力、情緒、進食習慣
- 女性月經與生育史:特別注意月經異常或不孕
- 抽血與影像檢查:根據症狀安排對應檢查
- 家族病史詢問:協助判斷遺傳風險
當體重異常上升,不要急著自責或亂減肥,而是先找出背後的原因。透過醫學專業的幫助,可以更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,並有機會從根本改善體重與整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