猛健樂減重期間,要不要吃營養補充品?

使用猛健樂tirzepatide減重期間,營養補充品不是人人都需要;是否補充,應根據飲食評估、症狀與檢驗來「個別化」決定,並把均衡飲食、足量蛋白與規律運動當成核心。

藥物減重與營養怎麼搭配

減重的地基是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

臨床試驗都把飲食與運動當基本配套,像熱量赤字與固定活動量。部分試驗還安排營養師或專業人員做持續飲食諮詢。這些做法一併搭配tirzepatide,效果與安全性才完整評估。 (jamanetwork.com)

為何不建議人人常規補充

四大學會的聯合聲明把重點放在飲食品質、蛋白質與副作用管理,並強調預防與監測缺乏。文件說明能量攝取下降後,缺乏風險會上升,但採個別化處理較合宜。並未主張所有人都要固定吃綜合維他命或蛋白粉。 (PMC)

目前研究

大型SURMOUNT系列與其他試驗並未規定固定使用營養補充品。試驗架構以生活型態介入為主軸,再評估藥物效果。這代表「是否補充」需靠臨床評估來決定。 (jamanetwork.com)

關於缺乏盛行率的證據空白

多數試驗沒有常規抽血追蹤微量營養素,因此缺乏直接的「實驗室缺乏率」數字。現階段資料以飲食攝取量、症狀與風險推估為主。後續仍需要更完整的前瞻研究。 (PMC)

什麼情況才考慮補充

當出現持續腸胃不適、進食量明顯下降,或抽血顯示缺乏時,才評估目標性補充。評估重點包含日常飲食、臨床症狀與檢驗數據。這樣的決策方式與學會建議一致。 (PMC)

腸胃副作用常見,如何影響營養

噁心的影響

噁心會壓低食慾與餐量,增加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風險。聯合聲明整理的試驗資料中,15 mg組噁心約28%,安慰劑約8%。處理上以少量多餐與質地較軟的高營養密度食物為主。 (PMC)

嘔吐的影響

嘔吐會造成脫水與電解質流失,也會讓進食變得困難。若頻率高或持續,需評估抽血與補水策略。必要時調整劑量或暫緩升劑。 (PMC)

腹瀉的影響

腹瀉會增加液體與電解質需求,對鉀、鈉與鎂較不利。相關統合分析指出腸胃道事件會隨劑量上升,但多為輕中度。出現時以補水、電解質與飲食調整先介入。 (Frontiers)

便祕的影響

便祕會降低食慾與蛋白質吃進量,纖維與水分也常不足。可先調整纖維來源與活動量,再視情況加上輕度軟便措施。若症狀仍重,請醫療團隊評估。 (PMC)

食慾下降與進食量不足

tirzepatide會抑制食慾,總熱量明顯降低。當熱量太低時,更容易吃不夠鈣、鐵、維生素D與其他脂溶性維生素。飲食要更「濃縮營養」,把每一口都換成營養密度高的食物。 (PMC)

可能出現的營養素不足

蛋白質與瘦體重

體組成研究顯示,體重下降中約四分之三來自脂肪,約四分之一來自瘦體重。足夠蛋白質與阻力訓練可幫助留住肌肉。蛋白質建議常被設定在1.2–1.6 g/kg(減重期目標),細節仍需個別化。 (PubMed)

維生素D與鈣

食量變少時,維生素D與鈣容易不足,對骨密度不利。聯合聲明將兩者列為關注營養素。必要時可依檢驗與膳食評估做目標性補充。 (PMC)

鐵與維生素B12

在GLP-1族群的飲食研究裡,鐵與B族維生素常低於建議攝取量。若有疲勞、頭暈或抽血顯示異常,可評估補充與飲食強化。日常可把紅肉、內臟、蛋、乳品與豆類做為來源。 (PMC)

脂溶性維生素與維生素C

維生素A、E、K與C,在低熱量、蔬果與奶製品減少時特別容易不足。建議優先用食物補足,再評估是否需要短期補充。這些營養素在聯合聲明中也被點名為關注目標。 (PMC)

電解質與水分

嘔吐或腹瀉會帶來電解質失衡風險,尤其是鈉、鉀與鎂。症狀持續時要補水並視情況抽血監測。若有腎臟或心臟問題,補充策略務必經醫療評估。 (PMC)

評估與監測

起始評估要做什麼

包含飲食史、體重變化、既往缺乏紀錄與共病。也會評估運動習慣與日常作息。這些都是日後追蹤的基準線。 (PMC)

症狀與飲食紀錄

可用食物日記或照片記錄餐量與食物種類。若出現疲勞、掉髮、皮膚乾癢或瘀青等異常,需回報給醫療團隊。這些都是缺乏的提醒訊號。 (PMC)

檢驗追蹤怎麼排

依個人風險安排抽血,例如維生素D、B12、鐵學(含鐵蛋白)、電解質與全血計數。數值異常時再做目標性補充與調整飲食。追蹤頻率隨症狀與治療階段調整。 (PMC)

體成分與骨密度

若體重降很快或年長族群,可考慮用BIA或DXA觀察瘦體重與骨密度。搭配阻力訓練與蛋白質規劃,能降低肌肉與骨量流失風險。 (PMC)

何時需要轉介營養師

當餐量長期偏低、腸胃症狀影響進食,或多項營養素不足時,轉介營養師最有效率。臨床建議把營養諮詢當成藥物治療的固定配套。這也是試驗與指引一致的方向。 (jamanetwork.com)

安全補充的原則:先食物、再個別化補充

蛋白質優先的簡單做法

每餐先吃蛋白質,如魚、蛋、豆製品、優格與起司。胃口小時改成小份多餐或順口的高蛋白點心。若仍吃不夠,再考慮使用蛋白粉或高蛋白飲。 (PMC)

目標性補充而非全面補充

缺乏哪一項,就補哪一項,例如維生素D與鈣、B12或鐵。補充前後用抽血與症狀來驗證。避免在沒有依據下長期多種補充。 (PMC)

緩解腸胃不適的飲食小技巧

少量多餐、慢慢吃,選擇軟質、低油膩、氣味清爽的高營養密度食物。必要時先靠食物型態與進餐時機調整,再配合醫師的劑量策略。這樣能把副作用對營養的影響降到最低。 (PMC)

補水與電解質的重點

持續嘔吐或腹瀉時,應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飲品,觀察尿量與體重變化。腎臟或心血管疾病患者,補水與電解質要更謹慎。若無法進食或持續脫水,需盡快就醫。 (PMC)

何時調整藥物或回診

若腸胃症狀重、體重下降過快、或出現明顯營養不良跡象,就要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調整劑量或延後升劑。這能兼顧療效與安全。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需要短期補充。 (PMC)

實用餐盤與一天示範

台灣日常的高營養密度選擇

全穀飯、豆漿、豆腐、毛豆、雞胸、鯖魚、雞蛋、優格、無糖乳、深色蔬菜與各色水果都很適合。加工度低的食物,能用較小份量帶進較多營養。喝水要規律。 (PMC)

小份多餐與質地調整

胃口小時,可把正餐縮小,穿插優格、起司、豆漿、蒸蛋等滑順食物。湯品與濃湯也有幫助,但記得留意蛋白質來源。進餐時間固定,穩定身體訊號。 (PMC)

高蛋白點心靈活搭配

希臘式優格加堅果、茶葉蛋配無糖豆漿、燙毛豆或豆腐都方便。外食時可挑滷味加雞蛋與豆干,白飯改半碗。用這些方式把蛋白質先吃到位。 (PMC)

外食與便利商店的聰明選

便當可選烤魚、雞胸與時蔬,少油醬。超商可選無糖優格、低糖豆漿、茶葉蛋、烤地瓜與沙拉。飲料改成白開水或無糖茶。 (PMC)

追蹤與持續諮詢

固定回診評估體重、症狀與飲食紀錄,必要時抽血追蹤。若有運動計畫,一併安排阻力訓練。把藥物、飲食與運動綁在一起,效果更穩。 (PMC)

重點整理

  • 大型試驗都把飲食與運動當基本配套;SURMOUNT-CN明確規劃每日至少500 kcal熱量赤字,並有規律飲食諮詢。(jamanetwork.com)
  • 聯合學會(ACLM、ASN、OMA、TOS)強調「預防缺乏、監測與個別化」,列出易不足營養素,並未主張常規補充。(PMC)
  • 腸胃副作用常見且與劑量相關,但多為輕中度;噁心、腹瀉、嘔吐的比例在彙整資料中分別約28%、23%、13%(15 mg對照安慰劑)。(PMC)
  • 體組成研究顯示減重約四分之三是脂肪、四分之一是瘦體重,蛋白質與阻力訓練可幫助保留肌肉。(PubMed)
  • 目前缺乏「血液檢驗型」的缺乏率大規模數據;一項GLP-1用藥者飲食研究顯示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攝取偏低,支持需要飲食與監測並行。(PMC)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