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讀連續血糖監測 CGM 報告

檢查資料品質:配戴天數與有效感測比例

定義與最低要求(≥14 天、≥70%)

評估是否可靠,先確認觀察天數是否達到 14 天,且有效感測比例是否達 70% 以上。這個門檻能確保資料夠長、涵蓋日常起居與週末差異。快速記憶點是「至少 14 天且有效率 ≥70%」。

代表性與期間選擇

資料代表性比單一漂亮數字更關鍵。若期間只包含假期或作息大變的日子,結論會偏移。理想做法是包含平日與週末,讓模式更接近日常。

資料遺失與感測中斷

長時間的空窗會破壞趨勢判讀,特別是在夜間或活動後。先在報告中找出空窗分布,評估是否與貼附鬆動、壓迫或電量相關。必要時註記該時段,避免把偽影誤當生理變化。

報告是否可用的快速判定

若天數不足或空窗過多,整體結論就要保守。可先做方向性的觀察,但不定出嚴格目標。最佳做法是延長配戴或改善貼附,再回頭重評。

改善資料品質的小技巧

固定更換感測器的時間與位置,可降低壓迫與訊號遺失。運動或睡眠時注意避免長時間受壓。建立提醒以確保讀值不中斷,後續分析會更順利。

範圍內時間 TIR(70–180 mg/dL)

定義與為何重要

TIR 是血糖落在 70–180 mg/dL 的時間比例。比例越高,整體穩定度與舒適度通常越好。TIR 能直觀反映日常控制成果,比單看一次抽血更貼近日常。

目標值與不同族群調整

多數成人的建議目標是 TIR >70%。對高齡、低血糖認知較差或多重共病者,可放寬目標以確保安全。孕期或特殊族群則會採取更嚴格的範圍與更高的 TIR 期望。

當 TIR 偏低時的常見原因

餐後尖峰過高、夜間下滑或全天偏高都會壓低 TIR。作息不規律與飲食碳水品質不穩定,也會把比例拉下來。先找出最常出現問題的時段,是扭轉局勢的第一步。

提升 TIR 的實用步驟

先穩住夜間與空腹,白天的調整會更有效。針對餐後,優先處理碳水份量與進食速度,再微調劑量時點。一次改一件事,觀察幾天後再進一步優化。

TIR 與生活品質的連結

TIR 提升,低血糖驚嚇與高血糖不適感會下降。日常活動更自在,睡眠也常更好。把進步與日常感受連結,能增加長期維持的動力。

低於範圍 TBR(<70 與 <54 mg/dL)

兩個門檻的意義

小於 70 mg/dL 代表需要注意的低血糖狀態,小於 54 mg/dL 則是更高風險的等級。兩者同時觀察,能分辨輕度與嚴重程度。這有助於決定處理的急迫性。

安全目標:<70 mg/dL <4%,<54 mg/dL <1%

常用的安全線是小於 70 mg/dL 的時間低於 4%,小於 54 mg/dL 低於 1%。若數值超標,優先把這兩項拉回安全範圍。安全到位後,再談其他目標。

常見觸發與偵測

延遲用餐、運動後、過量劑量與夜間受壓都是常見誘因。觀察報告中低血糖集中發生的時段,對照事件紀錄會更清楚。若下降速度很快,趨勢箭頭通常會提早示警。

立即與長期的處理策略

短期先建立快速補救的標準流程,減少慌亂。長期則檢視基礎與餐前劑量、運動前後補充與警示設定。每次微調後觀察幾天,確認問題是否被解決。

何時需要醫療團隊介入

若反覆出現 <54 mg/dL,或低血糖後無警覺,代表風險已升高。這時應與照護團隊討論更周全的策略。可能需要教育強化、治療方案調整或使用更進階的裝置。

高於範圍 TAR(>180 與 >250 mg/dL)

兩個門檻的解讀

超過 180 mg/dL 代表偏高,超過 250 mg/dL 多半提示需要更積極的處理。兩個等級能幫助區分日常波動與警訊。持續落在更高的等級,通常有系統性原因。

建議目標:181–250 <25%,>250 <5%

理想情況下,181–250 mg/dL 的時間少於 25%,而大於 250 mg/dL 少於 5%。若接近或超過上限,代表餐後或整體策略需要調整。把比例拉下來,TIR 就會自然上升。

餐後、基礎與活動的三個來源

餐後尖峰常與碳水份量、進食速度與劑量時點相關。全天偏高多半與基礎劑量或活動量不足有關。若在壓力、感染或睡眠不足下全面上移,也屬常見情境。

降低 TAR 的分段策略

餐後先檢查餐點結構與進食順序,再微調劑量與時程。全天偏高則規劃固定活動時段,並檢視基礎設定。對於>250 mg/dL 的時段,建立明確的修正規則最實用。

特殊情境:壓力、疾病與類固醇

急性壓力與感染會讓曲線整體抬高,且回復較慢。類固醇也會造成顯著上升,需要臨時的調整計畫。情境解除後,再回到原本的參數設定。

平均血糖、GMI 與 HbA1c 的關係

平均血糖與 GMI 的定義

平均血糖是整體水平的直觀指標。GMI 則是用平均血糖推估的 HbA1c,方便在門診快速溝通。兩者一起看,比單一數字更有意義。

為何 GMI 與實際 HbA1c 可能不同

紅血球壽命、抽血時機與測試方法都會影響實際 HbA1c。當 CGM 資料不連續或代表性不足時,GMI 也可能失準。遇到明顯落差,先檢查資料品質與生理因素。

當 GMI 偏高時如何對應

先回頭看 TAR 與餐後尖峰,往往能找到主因。若是全天上移,則檢視基礎設定與生活節奏。逐一處理後,再觀察 GMI 是否隨之下降。

當 GMI 偏低但波動大時的風險

平均值好看不代表風險低,若 %CV 過大,低血糖與不適仍然常見。這時應把「降低變異性」放在優先順序。把波動收斂,體感才會真正改善。

與醫療追蹤的協調方式

把 GMI 與實際 HbA1c 一起帶入討論,能避免單看某一項。定期比對能早期發現不一致。必要時調整追蹤頻率或增加教育時段。

變異性與視覺化工具:%CV、AGP、日疊圖與趨勢箭頭

%CV 的定義與目標(≤36%)

%CV 代表血糖起伏的相對大小。建議目標通常是 36% 以內,越低代表越穩定。當 %CV 偏高時,先從規律作息與餐點結構下手,再微調劑量。

AGP 的百分位陰影如何讀

AGP 的中位線顯示典型一天的走勢,淺深陰影代表離散程度。陰影突然變寬的時段,多半是問題熱點。先圈出熱點,再把原因與行動逐一對上。

日疊圖找重複事件

把多天曲線疊在一起,能看見固定發生的高低點。重複事件代表有機會用小調整獲得大改善。標記這些時段,有助於設計精準的改動。

趨勢箭頭與即時決策

箭頭不只告訴方向,也暗示速度。上升快速時及早應對,能避免超出範圍;下降快速時提早補救,能避開低血糖。把箭頭訊息納入日常決策,會更主動、更安心。

把圖表轉成可執行的清單

每次回顧,列出 1–2 個最需要處理的時段與對應動作。下一週只追蹤這些重點,避免同時改太多。把結果寫下來,下一次調整會更有方向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