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變瘦?小心是生病的前兆

為什麼體重一直掉?

甲狀腺功能亢進

甲狀腺像身體的「小馬達」,轉太快就會一直耗能。即使吃得不少,體重還是往下掉,常伴心悸、怕熱、手抖與出汗。很多人也會覺得睡不安穩、容易煩躁與疲倦。

糖尿病控制不佳

血糖太高,身體像在「漏油」,能量跟著從尿液流掉。會口渴、一直想喝水、常跑廁所,體重卻變輕。早期調整飲食、運動與藥物控制,可把流失的能量補回來。

憂鬱與焦慮

心情就像胃口的「總開關」,關小了,吃得自然變少。有人味覺變得遲鈍,覺得食物都不好吃,或是一緊張就肚子不舒服。好好睡覺、固定作息與心理支持,常能把開關慢慢打開。

慢性感染(例如結核病)

身體和細菌打仗,要花很多能量,所以人會越來越瘦。結核病常見長咳、咳痰、夜間盜汗與低燒。若有長時間咳嗽或接觸史,應盡早評估。

乳糜瀉(麩質敏感性腸病)

腸子像一條吸收養分的海綿,遇到麩質會發炎,就吸不住養分。會腹瀉、腹脹、貧血,久了體重就掉。調整飲食、避開麩質,腸子才能休息與修復。

發炎性腸道疾病

長期腸子發炎,就像一直擦傷,吸收功能會走樣。常見腹痛、腹瀉、便血與疲累,孩子與年輕成人也可能出現。穩定控制發炎,體重才會慢慢回升。

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惡病質

呼吸用力就像做重訓,每一天都在消耗。吃得不夠、睡得不好,肌肉也會流失,體重就降。營養補充、肺部復健與戒菸,是把體力拉回來的三根柱子。

吸收不良與胰臟外分泌不足

食物要被消化,需要胰臟分泌酵素幫忙。酵素不夠,脂肪與養分就「滑過去」,出現油亮亮的脂肪便與體重下降。醫師會依情況補充酵素與調整飲食比例。

藥物與物質影響

有些藥會讓胃口變差、口乾或噁心,久了也會變瘦。過量咖啡因、菸酒與其他物質,也可能干擾睡眠與食慾。把可疑的藥與習慣列出來,逐項檢視最安全。

口腔、牙齒與吞嚥問題

牙痛、假牙不合或吞嚥卡卡,吃飯就變成一件辛苦事。吃得慢、吃得少,體重自然會往下掉。牙科與語言治療評估,常能把「吃這件事」變回舒服。

不可忽略的危險診斷與警訊

隱藏性惡性腫瘤(胰臟、胃、結直腸等)

癌症像藏在暗處的耗能怪獸,偷走能量與食慾。常伴貧血、乏力、持續性腹痛或大便改變,有時還會黃疸或黑便。及早影像與內視鏡檢查、需要時做病理切片,才能把真相找出來。

HIV/愛滋病

病毒讓免疫力變弱,身體為了對抗感染而消耗。可能合併發燒、夜間盜汗、淋巴結腫大與持續腹瀉。簡單的血液篩檢就能釐清,早期治療能把體力與體重拉回來。

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(艾迪生氏病)

腎上腺像壓力與鹽水的調節器,壞了就會沒精神、沒胃口、瘦下來。還可能出現皮膚變深、低血壓與噁心。專門的刺激試驗能確定問題,補回缺的荷爾蒙就能改善。

未被發現的結核病再活化

結核菌可能沉睡多年,再次醒來時,人會日漸消瘦。伴隨慢性咳嗽、夜間盜汗與低熱,容易以為只是感冒拖久了。胸部影像與痰液檢查能幫上忙。

嚴重吞嚥困難與食道阻塞

食物過不去,營養就進不來。常見吃飯時咳嗽、嗆到或食物卡在胸口。內視鏡評估、擴張或其他處置,能讓通道再次順暢。

慢性腎臟病進展

腎臟像濾水器壞掉,身體堆滿多餘的水與毒素,人會沒有胃口、容易噁心想吐。吃不下、活動少,體重就下降。藥物調整、營養介入與透析安排,能把身體的負擔卸下。

心衰竭或惡病質

心臟打不動,供應差,身體會啟動分解的模式。出現喘、腳腫、躺下更喘,食量也跟著變小。治療心臟、加強營養與復健,是把惡性循環拆開的關鍵。

高年齡合併快速體重減輕

年長者的肌肉本就容易流失,若體重在短時間快速下降,更要警覺。可能同時存在腫瘤、感染或多重慢病。全面評估與營養、肌力訓練並行,能大幅降低風險。

不明原因的夜間盜汗、發燒與貧血

這些是身體發出「裡面有事」的燈號。若同時體重一直降,應提高對感染、血液疾病或腫瘤的警覺。抽血與影像檢查能快速縮小範圍。

體重減輕合併血便或黑便

這通常代表消化道可能有出血或潰瘍。若再加上疲倦與臉色蒼白,可能已經有貧血。盡快做糞便潛血、內視鏡與必要的病理切片,才能釐清原因。

問診與檢查

當下體重、過去體重與變化速度

先記錄現在的數字,再回想三到六個月前的數字,算出差距。短時間掉超過體重的 5% 就屬於值得注意的變化。固定每週同時間量體重,才能看出趨勢。

飲食與活動量

把每天吃什麼、吃多少、喝什麼、運動多久,簡單寫成清單。很多人其實吃得太少或蛋白質不夠,肌肉就跟著掉。調整三餐結構與加點點心,常能先止跌。

消化道症狀辨識(腹痛、腹瀉、脂肪便、吞嚥)

腸胃是吸收的門口,任何不舒服都可能讓營養進不來。油亮漂浮、很難沖乾淨的大便,常代表脂肪吸收不好。吞嚥有卡卡或疼痛,也會讓吃飯變得費力。

精神心理與生活壓力

長期壓力會關掉胃口,也會打亂睡眠。把最近的生活事件與心情變化說清楚,對判斷非常有幫助。需要時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協助,常能帶來明顯改善。

感染風險與旅行、接觸史

是否曾到高風險地區、是否有家人或同事長期咳嗽,這些都要記下。免疫狀態、疫苗施打與職業暴露,也會影響可能性。越清楚的時間線,越容易鎖定方向。

初步抽血:血球計數與代謝

全血球計數可看貧血與感染跡象,代謝指標則了解肝腎與電解質狀態。營養相關指標(如白蛋白)能提示身體的儲備。這些是找原因的第一批線索。

甲狀腺功能檢驗

簡單的抽血就能知道甲狀腺是否轉太快。若異常,再安排更進一步評估。把甲狀腺調整到穩定,體重往往會回彈。

糖尿病評估:糖化血色素與尿糖

糖化血色素能看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,尿液也能提示是否有糖漏出。若發現控制不佳,營養與治療就要跟上。改善血糖後,體力與體重會一起回升。

影像學與胸部 X 光;年齡適宜癌症篩檢

胸部 X 光能找肺部感染或腫瘤的線索。依年齡與家族史,安排結腸鏡、乳房攝影、子宮頸抹片等篩檢。早一步發現,少很多折騰。

何時懷疑乳糜瀉(麩質敏感性腸病)

體重下降合併腹瀉、腹脹、貧血或脂肪便時,會提高對乳糜瀉的懷疑。第一等親有乳糜瀉、第一型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者,風險也較高。檢驗前應維持含麩質飲食,否則血清抗體可能轉陰而影響判讀。

糞便脂肪定量與 Sudan 染色

糞便脂肪定量能直接看到脂肪是否「流失」,是吸收不良的重要證據。需要收集多日糞便,比較準確地反映日常吸收狀態。若無法做定量,Sudan 染色作為篩檢也能快速提示脂肪過多。

糞便彈性蛋白酶:評估胰臟外分泌不足

糞便彈性蛋白酶低,代表胰臟酵素分泌不足,脂肪與蛋白質較難被分解吸收。這項檢查方便、非侵入,對慢性胰臟病或胰臟外分泌不足很實用。結果若偏低,臨床上常會考慮胰酵素補充與飲食調整。

糞便鈣衛蛋白與乳鐵蛋白:偵測腸道發炎

糞便鈣衛蛋白(Calprotectin)與乳鐵蛋白能反映腸道裡有沒有發炎活動。數值升高時,會提高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或感染的警覺。這些標記物也能用來追蹤治療反應,觀察發炎是否降溫。

基礎早晨皮質醇:抓出明顯的低值

早晨(通常 8 點前)抽血的皮質醇,可作為腎上腺功能的第一個線索。數值非常低時,會高度懷疑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。若介於灰色地帶,仍需進一步功能性測試來確認。

ACTH 刺激測試:流程與判讀重點

ACTH 刺激測試(也稱 cosyntropin 或 Synacthen 測試)是診斷的黃金標準之一。先抽基線皮質醇,再注射合成 ACTH,於 30 與 60 分鐘再抽血觀察皮質醇是否足夠上升。反應不足,表示腎上腺製造荷爾蒙的能力受損,需要進一步評估與治療規畫。

內視鏡檢查(胃鏡與大腸鏡):看到結構與發炎

上消化道內視鏡能觀察食道、胃與十二指腸,並且在需要時取病理切片。大腸鏡可檢視結腸與末端迴腸,找出息肉、潰瘍或出血點。對體重下降合併腸胃症狀者,內視鏡能同時提供「看見」與「取證」的機會。

病理切片:從顯微鏡下找答案

病理切片能讓醫師在顯微鏡下看到黏膜細節,例如絨毛萎縮、發炎細胞浸潤或不典型細胞。這一步是確認乳糜瀉、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腫瘤等診斷的關鍵。取得樣本後,還能做特殊染色或免疫組織化學,幫助分辨病因與嚴重程度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