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巢癌的篩檢建議

卵巢癌早期常沒有明顯警訊,很多人只以為是脹氣、胃口差或一直想上廁所,結果拖到錯過治療時機。

多數人被發現時已經是晚期,治療會更複雜、復原更慢、成功率也更低。

雖然大家覺得「越早抓到越好」,但大型研究顯示現有篩檢並不能降低死亡率,常只是提早知道卻沒改變病情,對沒有症狀的大多數人來說固定去篩檢好處不多、風險反而不少。

誰應該接受篩檢

卵巢癌的目前篩檢建議

  • 例行性篩檢是指「明明沒症狀,也固定去做檢查」。目前不建議一般女性這樣做。
  • 原因很直接:看不到清楚的好處(沒降死亡),卻有實際的壞處(誤報、手術、焦慮)。
  • 如果有症狀,醫師會安排「診斷性檢查」。這跟「篩檢」不同,目標是找出症狀的原因。
  • 高風險族群也一樣,不是只靠篩檢;更多時候會討論「直接把風險源頭處理掉」的方式。
  • 有任何不舒服,最重要是就醫說明你的症狀多久了、變得更嚴重嗎,讓醫師判斷下一步。

卵巢癌篩檢的目標族群

  • 一般風險女性:沒有症狀就不需要例行篩檢。真正不舒服時,再依症狀做檢查。
  • 高風險女性:像家族裡多人年輕就得乳癌或卵巢癌,或已知有 BRCA1/2、Lynch 這類基因變異。
  • 高風險通常會轉介遺傳諮詢,評估未來得癌風險,討論更積極的做法,而不是只做定期驗血或超音波。
  • 曾做過切除雙側卵巢與輸卵管的人,不需要再做卵巢癌篩檢,因為已沒有主要發生位置。
  • 如果不確定自己屬於哪一類,簡單做法是把家族病史寫下來,包含誰、幾歲、得了什麼癌,帶去給醫師看。
  • 青少年或還沒開始月經的人一般不需考慮卵巢癌篩檢,除非家族史極強、醫師特別評估。

怎麼篩檢

卵巢癌的篩檢工具有哪些

  • 經陰道超音波(TVUS):把細長的超音波探頭放在陰道內,看卵巢大小、形狀、是否有腫塊。
  • TVUS 的問題是,卵巢常見良性囊腫,影像看起來怪不一定是癌,容易把人嚇到。
  • 血清 CA-125:抽血驗一個蛋白質。它可能在卵巢癌升高,但很多良性狀況也會升高。
  • 例如月經來、骨盆腔發炎、子宮內膜異位,甚至感冒或壓力,都可能讓 CA-125 數字不穩定。
  • 多模組演算法(如 ROCA):不是只看某一次數值,而是看一段時間的變化趨勢,再搭配年齡與超音波。
  • 這些方法想把「誤報」變少、把「真正有事」的人抓出來。

卵巢癌大型試驗的篩檢流程

  • 有的研究安排每年做一次 TVUS;有的每年抽 CA-125;也有兩者搭配使用。
  • 有的流程是先抽血看 CA-125 的變化,再決定要不要加做超音波或更深入檢查。
  • 這種分層策略像是先用篩網,把可能有風險的人挑出來,再仔細看。
  • 研究規模很大、追蹤很多年,為的就是看最後「死亡率」這個最重要的結果。
  • 結果一致:不管是哪種組合、多久做一次,整體死亡率沒有下降。
  • 也就是說,流程設計再聰明,只要沒有讓更多人活下來,就不算成功的篩檢方案。

卵巢癌的新興與研究中做法

  • 長期追蹤多種生物標記:不只看 CA-125,還看循環腫瘤 DNA、微小 RNA 等,試著更精準。
  • 循環腫瘤 DNA是腫瘤釋放到血液裡的碎片;理論上可當「早期警報」,但現在準確度還在研究。
  • 微小 RNA 是細胞調控用的小分子,某些型態在癌症會改變,可能當成偵測線索。
  • 人口基因分層:先用基因資料把人分成不同風險,再對高風險的人加強管理。
  • 這些方法看起來前景不錯,但目前都還沒成為日常標準,因為還缺乏鐵證支撐「能降低死亡」。
  • 若未來證據足夠,做法可能會改變;在那之前,這些都屬於研究或個別討論的範圍。

依風險程度區別

卵巢癌高風險者的風險降低策略

  • 風險降低性輸卵管卵巢切除(RRSO)是對 BRCA 帶因者常見且有效的方式,通常在生育計畫完成後討論。
  • 一般來說,BRCA1 帶因者多在約 35 到 40 歲間考慮;BRCA2 帶因者多在約 40 到 45 歲間考慮,實際年齡由醫師依個別風險調整。
  • 這個手術能大幅降低卵巢癌與輸卵管癌的風險,但會帶來提早停經的影響,需評估是否需要荷爾蒙治療。
  • 先切輸卵管、延後切卵巢是分段策略,希望先降低風險,又能暫時保留卵巢功能,減少停經不適,成效仍在研究。
  • 化學預防如口服避孕藥,可能在部分人降低卵巢癌風險,但也可能增加血栓、乳房不適等副作用,要和醫師仔細討論。
  • 高風險者最好有固定的醫療團隊,包括婦癌專科與遺傳諮詢,一起做長期計畫。

卵巢癌篩檢的傷害與限制

  • 假陽性多:報告寫「可疑」,但最後證實沒癌症。人在等待結果與進一步檢查時會很焦慮。
  • 接著可能被安排侵入性檢查,甚至手術。手術有麻醉風險、出血、感染、沾黏等併發症。
  • 若切除了卵巢,可能提早進入停經,出現潮熱、睡不好、心情起伏、骨質變差等問題。
  • 醫療費用與請假成本也會增加,對家庭與工作造成壓力。
  • 陽性預測值低:在罕見疾病中,即使檢查很敏感,也會抓到很多「其實沒事」的人。
  • 簡單說,母體人數很大、真正生病的人很少,結果就是「誤報」比例看起來特別高。

卵巢癌的分期下移與存活

  • 有些研究顯示,篩檢讓抓到的病例比較早期,這叫分期下移,聽起來像好消息。
  • 但更早期抓到不代表能活更久。可能只是提早知道,病程本身沒有被改變,這叫提前診斷偏差。
  • 也可能抓到一些「原本不會造成問題的小病灶」,這叫過度診斷,會帶來過度治療。
  • 重要的指標是「有沒有讓死亡率下降」。目前資料顯示,沒有明顯下降。
  • 研究仍在追蹤更久的結果,但到現在看不到轉成存活好處的證據。
  • 因此,看到「早期比例變多」時,要冷靜看最終結果:大家是否真的因此活得更久。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