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甲狀腺髓質癌(MTC)與第 2 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(MEN 2)風險時,甲狀腺結節族群通常可以安心使用 Tirzepatide。
猛健樂 Tirzepatide 與甲狀腺
猛健樂 Tirzepatide 是什麼?
Tirzepatide 是一種每週打一針的藥物,幫助降低食慾與穩定血糖。它作用在腸道荷爾蒙路徑上,讓身體更會利用胰島素。研究發現能帶來明顯的體重下降與代謝改善。
甲狀腺與結節是什麼?
甲狀腺在頸部,像一隻小蝴蝶,幫忙調整能量與體溫。結節就是腺體裡長出的小凸起,大多是良性。不同種類的細胞會形成不同類型的腫瘤,理解來源有助於判斷風險。
為何標示有「黑框警示」?
在動物實驗裡,超高劑量與很長時間的暴露,出現 C 細胞相關腫瘤。為了安全,標示提醒甲狀腺髓質癌(MTC)與第 2 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(MEN 2)族群不適用。到目前的人體研究,沒有看到同樣的風險訊號。
誰需要特別小心?
有 MTC 個人或家族史,或屬於 MEN 2 的族群,不應使用。一般的良性結節或未定義結節,並不等於禁忌。開始前,確認家族腫瘤史與過去檢查結果,能更安心。
現在的研究怎麼說
大型試驗看到了什麼?
多個大型隨機試驗持續觀察甲狀腺相關事件。沒有出現 MTC 的增加趨勢,其他甲狀腺癌案例也非常少見。最常見的不舒服是腸胃症狀,通常會隨時間變好。
Calcitonin 是什麼?
Calcitonin 是由 C 細胞分泌的生物標記,用來協助評估 MTC。有人在高劑量時有輕微變動,但沒有對應到臨床上的 C 細胞增生或癌症。單看輕度升高,容易出現偽陽性與過度檢查。
分化型甲狀腺癌與髓樣癌不一樣
多數結節與分化型甲狀腺癌來自濾泡細胞。髓樣癌來自 C 細胞,屬於不同路徑。評估風險時,必須分開看待,避免混淆。
實際資料告訴大家什麼?
藥害通報與觀察性研究顯示,甲狀腺癌事件非常少。即使有零星通報,也看不出穩定且一致的因果關係。整體結論偏向短中期安全性良好。
有結節時能否使用 Tirzepatide
良性或未定義結節的情況
在沒有 MTC 或 MEN 2 風險時,良性或未定義結節通常可使用。目標是控制體重與代謝,與多數結節的來源機轉不同。常規的甲狀腺追蹤可照舊進行。
什麼狀況要先評估
若超音波顯示高風險特徵、結節快速變大,或出現壓迫不適,就要先完整評估。必要時安排超音波分級與病理切片。家族中若有 MTC 或 MEN 2,更需要在用藥前把風險釐清。
與醫療團隊如何溝通
把體重與代謝目標、甲狀腺歷史與最新影像整理好。若曾做過病理切片,記下病理型態與風險分級。同時提供正在使用的藥物清單,方便評估耐受性與交互作用。
何時要轉給專科
若影像高度懷疑惡性、病理顯示高風險,或出現聲音沙啞、吞嚥困難、呼吸吃力等警訊,需轉內分泌或頭頸外科。若有家族史指向 MTC/MEN 2,應整合基因與專科團隊。轉診是為了更快確診與安排最合適的處置。
用藥期間如何追蹤
日常追蹤的重點
平常重點放在體重、腰圍、血糖與血脂等代謝指標。睡眠、活動量與飲食也能一起記錄,幫助判斷治療效果。不必因為用藥而加做沒有必要的檢查。
什麼時候要做額外檢查
出現新結節、原結節明顯變大,或有吞嚥困難、持續聲音沙啞、頸部可觸腫塊時,再安排超音波與進一步評估。若偶然發現 calcitonin 明顯升高,依臨床路徑分步處理。檢查要根據風險,而不是只看藥名。
影像與病理切片的用途
超音波是第一線工具,能把結節分級並指引是否需要病理切片。病理切片能釐清結節本質,區分分化型癌與其他病變。做或不做的關鍵,在於超音波特徵與臨床風險點。
常見疑問與迷思
動物研究與人體為何不同
動物在超高劑量與長期暴露下的反應,不能直接套用到人體臨床劑量。到目前為止,人類研究沒有顯示 MTC 風險上升。警示主要是提醒特定高風險族群。
會不會讓結節變大
現有資料沒有顯示 Tirzepatide 會加速結節生長。結節變化多和自然史、碘攝取、荷爾蒙與年齡等因素有關。規律而理性的追蹤,比單次量測更可靠。
要不要為了做影像而停藥
在低風險情況下,只為了影像而停藥通常沒有必要。若影像或症狀顯示高風險,依結節指引與臨床評估處理。停藥與否需要同時考量代謝效益與風險。
與同類藥的比較
多數同類藥也有相似的動物數據警示。人體資料普遍顯示事件稀少,沒有穩定的致癌關聯。選擇用藥時,更重要的是效果、耐受性與合併症改善。
行動清單與安全提醒
開始前的準備
確認是否存在 MTC 或 MEN 2 的個人或家族史。整理既有超音波、病理與代謝數據,作為起點。與醫療團隊共同設定可達成的體重與健康目標。
用藥中的身體觀察要點
留意頸部是否出現新腫塊、吞嚥變得困難,或聲音持續沙啞。記錄體重變化與腸胃感受,方便回診討論。日常作息、飲食與活動量的穩定,有助於放大治療效果。
何時尋求協助
若出現警訊,或腸胃不適長時間沒有改善,就與醫療團隊聯繫。若家族中有人被診斷為 MTC 或 MEN 2,也要盡快回報。早一步討論,能更快做出最合適的調整。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