膽固醇控制會遇到天花板
沙油多運動
談到膽固醇,直覺上我們都會想到「少油多運動」。這個方向完全正確,也是任何醫療建議的第一步。
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與極限
飲食與運動是管理膽固醇的基礎,但它不是萬能。多數人就算做到很嚴格,壞膽固醇(LDL-C)通常也只能下降大約 10–20%,這就是生理上的「天花板」。
生活方式的「地基」作用
地基很重要,但蓋不了整座堡壘
把生活方式想成「房子的地基」:一定要有、而且越穩越好。只是對某些高風險族群,光靠地基,蓋不出足以防護的堡壘。
生理天花板:10–20% 的降幅
即使你吃得像營養師、運動像運動員,LDL-C 常見的最佳降幅仍落在 10–20%。如果醫師為你設定的治療目標需要降 50%,中間就會出現明顯的落差。
區間落差:為什麼常常「不夠」
高風險族群的更高門檻
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或 LDL-C 很高的人,臨床目標常是「降幅 ≥50%」。這遠超過生活方式單靠努力能達到的範圍。
不只是努力程度
看到數字不漂亮,我們很容易怪自己不夠自律;但真相是:這不全是意志力問題,而是生理與基因決定的上限在作祟。
別怪意志力:真正的關鍵因素
遺傳與內生合成
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會「自產」膽固醇,或 LDL 清除系統效率偏低。基因讓你起跑點不同,努力的重要性不變,但結果會被上限綁住。
長期堅持的現實難度
要長年吃得像苦行僧、每天規律運動,非常不容易。稍有鬆動,降幅就更難維持,這也是為什麼單靠生活方式容易卡關。
正確組隊:把「或」改成「和」
生活方式 + 藥物 = 隊友,不是敵人
把策略想成「組隊打怪」:生活方式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裝備,能擋掉一部分傷害;藥物治療就像對付大魔王的「強力武器」,兩者搭配,才能跨過 50% 的降幅門檻。
什麼時候該把藥物加進來
當你的風險較高、或生活方式已經做到位但 LDL-C 仍離目標很遠時,就該與醫師討論把藥物納入計畫,讓策略完整而可達成。
實作路線
第一步|打好地基:飲食與運動
- 飲食:減少飽和脂肪、選擇未加工食物、以全穀蔬果豆魚為主。
- 運動:每週中等強度有氧+阻力訓練,固定到能長期維持的頻率。
第二步|評估個人風險與目標
- 與醫師確認: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?目標 LDL-C 或需達成的降幅是多少(例如 ≥50%)?
第三步|選擇治療組合
- 若僅靠地基仍不足,討論加入藥物並設定「時間表與里程碑」。生活方式持續執行,藥物是加成,而非替代。
第四步|追蹤與微調
- 規劃抽血追蹤節點,觀察 LDL-C 降幅與副作用。
- 依結果動態調整:飲食細節、運動量、藥物劑量或種類。
第五步|把策略變成日常
- 建立可持續的日常:餐盤比例、每週運動時段、固定追蹤日。
- 用「可做到的 80 分」長期勝出,而不是短期的 100 分後反彈。
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