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PV基礎觀念
什麼是HPV
HPV 是一群會感染皮膚與黏膜的病毒,型別超過一百種。多數感染沒有明顯症狀,免疫系統通常能在一到兩年內自行清除。少部分會持續存在並造成細胞變化,這時就需要規律追蹤與合適處置。
高風險與低風險差在哪裡
高風險型較容易與癌症相關,代表型別包含 16、18、31、33、45、52、58。低風險型如 6、11 主要造成尖圭濕疣,不會演變成癌症。了解型別差異,有助安排合適的篩檢與預防。
如何傳染
HPV 主要透過親密皮膚接觸與性行為傳播,包含陰道、肛門與口腔接觸。即使使用保險套,仍可能因未覆蓋的皮膚而感染。摳抓病灶或共用私密剃毛器,也可能增加擴散機會。
會不會自己好
相當多感染會在一到兩年內自然轉陰性。清除速度與病毒型別、年齡與免疫狀態相關。即便症狀消退,仍建議依年齡與風險規律篩檢。
高風險型HPV與癌症
常見型別與關聯癌症
高風險型與子宮頸癌關聯最明確,其中 16、18 佔多數個案。也與肛門、外陰、陰道、陰莖以及口咽癌相關。這些關聯來自長期的流行病學與病理研究。
為何持續感染最關鍵
短暫感染多能清除,但多年都呈陽性表示病毒仍在目標細胞內活動。時間拉長後,細胞可能從正常走到低度、再到高度上皮內病變,最後才可能進入癌症階段。持續感染愈久,累積風險就愈高。
細胞如何一步步變化
病毒的特定蛋白會干擾細胞週期控制,降低原本應啟動的自我修復或細胞凋亡。部分情況下,病毒遺傳物質會與宿主基因組產生整合,使異常更穩定。這些變化逐步累積,才讓病灶升級。
會加重的生活因素
吸菸會削弱局部免疫與組織修復能力。性伴侶數較多與未規律篩檢,增加未被發現的持續感染。慢性發炎與其他性傳染病,也可能成為推波助瀾的背景。
預防與早期偵測
完成 HPV 疫苗接種與維持良好生活習慣,是第一道防線。依年齡做抹片與/或 HPV DNA 檢測,是第二道防線。兩道防線同時落實,能把風險壓得更低。
低風險型HPV與尖圭濕疣
典型症狀與外觀
常見於生殖器或肛門周圍,呈現柔軟、與皮膚同色或粉紅的小突起。可能單發或群聚,外觀像小花椰菜。多半無劇痛,但會癢、異物感或摩擦疼痛,有時會少量出血。
潛伏期與復發
潛伏期通常數週到數月。即使可見疣體被清除,病毒仍可能潛伏於表皮,之後再度冒出。壓力、睡眠不足或合併感染時,復發機率會提高。
診斷與診間處置
臨床以視診與理學檢查為主,必要時以定點病理切片確認。診間處置包含冷凍治療、三氯醋酸點藥、電燒、手術切除或雷射。治療目標是清除可見疣體、減少症狀並降低傳播。
局部藥物與注意事項
常用藥物包含咪喹莫特(imiquimod)乳膏、鬼臼毒素(podophyllotoxin)與茶多酚軟膏(sinecatechins)。懷孕時不建議使用鬼臼毒素,臨床多採冷凍或三氯醋酸。治療期間避免摳抓與自行刮毛,以免擴散與細菌感染。
日常照護與傳染降低
保險套可降低但無法完全阻斷傳染,因為皮膚接觸仍可能感染。固定性伴侶、停用菸品、規律作息,有助免疫系統應對病毒。完成疫苗接種可降低新發疣體與復發機會。
HPV疫苗:保護力與接種時程
可用疫苗與涵蓋型別
常見有雙價(16、18)、四價(6、11、16、18)與九價(6、11、16、18、31、33、45、52、58)。疫苗能預防涵蓋型別的持續感染與相關病變。保護力在多國使用經驗中表現穩定。
建議年齡與劑量
九到十四歲起接種,多採兩劑(第零個月與第六至十二個月)。十五歲以上或免疫功能較弱,建議三劑(第零、第一至第二、第六個月)。按時完成能獲得最佳保護。
二十七到四十五歲的共同決策
此年齡層是否接種,需要評估既往暴露、未來風險與個人需求。曾感染者仍可能從未暴露型別得到保護。與專業醫師討論後再做出最合適的選擇。
疫苗安全性與常見反應
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痠痛、紅腫或輕微發燒。多半屬短暫且可自行緩解。整體安全性評估良好。
接種後仍需篩檢
疫苗並非涵蓋所有高風險型別。按年齡建議持續做抹片與/或 HPV DNA 檢測,才能補強保護網。即使接種完成,規律篩檢依然重要。
HPV篩檢:抹片、HPV DNA與「同時檢測」
三種主要檢查方式
子宮頸抹片用來觀察細胞外觀是否異常。HPV DNA 檢測能直接偵測高風險型病毒並可分型。兩者同時進行的「同時檢測」,能提升偵測敏感度並方便整體風險評估。
不同年齡的建議間隔
二十一到二十九歲多以抹片為主;部分地區二十五歲起可用 HPV 初篩。三十到六十五歲可選 HPV 初篩(約每五年)、同時檢測(約每五年)或單獨抹片(約每三年),依地區指南與個人狀況調整。超過建議年齡後,需符合連續陰性等條件才考慮停篩。
常見報告名詞的意思
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意義未明,指輕微變化但難以立刻判斷,需要結合 HPV 結果解讀。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,多與暫時性感染相關,常採密切追蹤。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,表示風險較高,需要進一步檢查與處置;若見非典型腺細胞,也須及早評估。
異常結果的分流流程
若高風險 16 或 18 型呈陽性,通常會安排陰道鏡與定點病理切片。其他高風險型陽性時,會依抹片是否異常決定轉介或追蹤。報告若顯示高度異常,常優先做陰道鏡,有時可直接治療。
治療後追蹤如何安排
完成治療後,常在第一年與第二年安排 HPV 或同時檢測。若持續陰性,再拉長追蹤間隔。若再度陽性,會依風險等級調整處置。
高風險HPV與癌前病變的處置
沒有直接抗病毒藥時的目標
目前沒有能直接清除高風險 HPV 的藥物。醫療重點在於及早找出並處理癌前病變,避免進展為侵襲性癌症。妥善的追蹤計畫能明顯降低發生率。
陰道鏡與定點病理切片
陰道鏡可放大觀察可疑區域,配合染劑判讀異常圖樣。針對可疑點進行定點病理切片,以確認病變程度與範圍。報告結果會作為後續治療與追蹤的依據。
常見治療(冷凍、電燒、電環切除、雷射等)
對於第二級或第三級的子宮頸上皮內病變,常見選項是電環切除術(利普刀)或冷刀圓錐,依病灶大小、位置與生育考量選擇。低度病變多可觀察或採保守治療,並密切追蹤。治療後仍需依指引進行定期檢測。
生育計畫與治療選擇
有生育計畫者,會特別評估切除深度與可能的早產風險。臨床會在控制癌前病變與保留子宮頸結構之間取得平衡。透過充分討論可找到風險較低、效果穩定的方案。
術後照護與復發監測
術後短期內需避免劇烈運動與性行為,並留意出血與感染徵象。按時回診做 HPV 或同時檢測,是監測復發的關鍵。維持戒菸、充足睡眠與完整疫苗接種,可把復發風險再往下降。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