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肌瘤是長在子宮肌肉層的良性腫塊。
最常見症狀是月經量很多或拖很久、經痛、貧血、骨盆悶痛與壓迫不適(頻尿、便秘),在更年期前較明顯、更年期後通常減輕。
影像檢查以骨盆腔超音波為優先。
認識子宮肌瘤
什麼是子宮肌瘤
- 子宮肌瘤是長在子宮肌肉裡的良性「小腫塊」,不是癌症,也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。意思是它多半不會變壞,而且不會因為接觸而傳給別人。
- 肌瘤的大小差很多,可能像小豆子,也可能像高爾夫球,甚至更大;有的人只有一顆,也有人同時有好幾顆。大小與顆數會影響症狀。
- 很多女性一生中都可能出現子宮肌瘤,屬於常見的身體變化之一。出現肌瘤不代表身體有「大問題」,先不用過度擔心。
- 肌瘤的成長與女性荷爾蒙(雌激素、黃體素)有關,所以在生育年齡比較容易長。等荷爾蒙下降(如更年期後),肌瘤多半會慢慢縮小。
- 多數肌瘤沒有明顯不舒服,常常是在健康檢查或婦科超音波時「順便」被發現。若沒有症狀,通常只需要規律追蹤即可。
- 肌瘤和生活習慣也有關,例如體重過重、壓力大、睡眠不足,可能讓症狀覺得更困擾。調整生活習慣有助於改善感受。
會出現哪些症狀
- 月經量很多或經期拉很長:衛生棉很快就滿,需要頻繁更換,甚至夜晚也容易漏。經期拖到一週以上也不算少見。
- 經痛變重:下腹悶痛、抽痛,可能連帶腰痠、想吐,嚴重時會影響工作、上課或運動表現。
- 容易累、頭暈、臉色蒼白:經血多讓鐵質流失,久了就會缺鐵性貧血,出現心悸、喘不過氣的感覺。
- 肚子脹、摸起來硬硬的:子宮被肌瘤撐大,肚皮可能看起來鼓鼓的,穿褲子腰圍感覺變緊。
- 一直想尿尿或便秘:肌瘤壓到膀胱會頻尿、夜尿;壓到腸子則容易便秘、排便不順。
- 性交時不適或下腹壓力感:某些位置的肌瘤會讓骨盆腔緊繃,姿勢改變時特別有感。
- 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:沒有不舒服不代表一定會變嚴重,按醫師建議追蹤即可,避免過度處置。
肌瘤位置為什麼重要
- 黏膜下型:往子宮腔內長,最容易造成經血很多、經期拖長,也可能影響受孕與增加流產風險。
- 肌層內型:長在子宮肌肉內,常讓子宮整體變大、月經變多,疼痛與壓迫感也較常見。
- 漿膜下型:往子宮外面長,常見是壓迫症狀(頻尿、便秘、腹脹),相對較少造成大量出血。
- 位置會影響處理方式:例如黏膜下肌瘤常可用子宮鏡從子宮腔內切除;外側或多顆肌瘤則可能需要腹腔鏡或其他方式。
什麼情況比較不像肌瘤
- 月經剛開始幾年出現不規則、忽多忽少,常見原因是荷爾蒙尚未穩定,未必是肌瘤。先觀察週期變化,必要時再評估。
- 若出血伴隨「懷孕可能性」,要先排除懷孕相關出血或流產,這類情況的處理方式不同。
- 若有陰道感染(分泌物變多、有異味、搔癢),也會造成出血或不適,並非肌瘤本身導致。
- 真正需要警覺的是「出血量突然大增、肚子短時間明顯變大、或疼痛劇烈」,這些就該儘快就醫檢查。
子宮肌瘤的檢查
醫師怎麼檢查
- 問診:了解月經週期、天數、經血量、疼痛程度、有無頭暈心悸、是否影響工作或日常生活,並詢問生育計畫與家族病史。
- 身體檢查:觸摸腹部感覺子宮是否變大、表面是否不規則;必要時做視診以排除陰道或子宮頸的其他問題。
- 婦科內診(成人):用雙手評估子宮大小、位置與活動度,初步判斷是否可能有肌瘤或其他骨盆腔問題。
- 檢查目的:先用簡單、低風險方式抓出「可能有肌瘤」的人,再安排影像檢查確認,避免不必要的複雜檢查。
影像檢查怎麼選
- 骨盆腔超音波是第一線:安全、沒有輻射,能看到肌瘤的大小、數量、位置,是最實用的工具。
- 經陰道超音波:畫面細節清楚,能更精準判斷肌瘤與子宮內膜的距離,對評估出血原因很有幫助(較適用成人)。
- 經腹部超音波:從肚皮掃描,若子宮很大、或不方便做經陰道檢查時使用;也常與經陰道超音波搭配。
- 生理食鹽水灌注超音波:在子宮腔灌少量無菌生理食鹽水,讓子宮內膜輪廓更清楚,特別適合判斷黏膜下肌瘤。
- 子宮鏡:用細小鏡頭直接進子宮腔觀察,能清楚看到黏膜下肌瘤大小與位置;若適合,還可同時做治療。
- 核磁共振 MRI:需要更完整「地圖」時才做,例如多顆巨大肌瘤要規劃手術、或影像外觀不典型需要釐清其他病變。
其他需要一起檢查的項目
- 抽血看血紅素與鐵蛋白:評估是否有缺鐵性貧血,必要時補充鐵劑或調整飲食,改善頭暈、心悸、疲倦。
- 驗孕:當月經不規則或出血異常時,先排除懷孕相關出血,因為處理方式完全不同。
- 子宮內膜切片:當出血型態不典型、年齡較大、或有其他風險時,會用來排除子宮內膜增生或其他病變,確保不漏掉重要問題。
- 這些檢查是為了安全、完整評估,不代表一定有嚴重疾病,請把檢查結果帶回與醫師一起解讀。
子宮肌瘤怎麼治療
要不要治療怎麼決定
- 多數沒有症狀的肌瘤不需要處理,只要定期追蹤即可。避免為了「看到有東西」就急著開刀。
- 決策重點包含三大面向:症狀嚴重度(影響生活程度)、年齡與是否有生育計畫、肌瘤的大小與位置以及成長速度。
- 追蹤方式常見是每 6 到 12 個月回診做超音波,觀察大小變化與症狀是否穩定;若穩定可拉長間隔,若變大或症狀加重則提早回診。
- 同時評估全身狀態,例如是否貧血、是否有其他子宮內膜問題,確保治療方向對症下藥。
可以怎麼處理
- 生活照顧:規律作息、減少熬夜、均衡飲食、維持健康體重,能減少疲憊與不適;含鐵食物(紅肉、深綠蔬菜、豆類)有助對抗貧血。
- 藥物治療(控制症狀為主):止痛藥(如 NSAIDs)減輕經痛與發炎;止血藥(如氨甲環酸)在經期使用可減少出血量;荷爾蒙藥物(如口服避孕藥或其他調經藥)可讓經期更規律、出血變少。
- 介入治療:子宮動脈栓塞可減少肌瘤血流,讓肌瘤縮小、症狀改善;聚焦超音波以熱能破壞肌瘤部分組織,適合不想開刀或不適合麻醉的人(需醫師評估適應症)。
- 手術治療:肌瘤剔除術可保留子宮,較適合有生育計畫或希望保留子宮的人;子宮全切通常在不再生育且症狀嚴重、反覆復發、或合併其他問題時考慮。
- 每種治療都有利弊:藥物可能有副作用(如胃不適、情緒變化);介入與手術可能有出血、感染、麻醉風險;醫師會依個人情況與偏好,一起討論最合適的選擇。
平常怎麼照顧自己
- 記錄月經與症狀:寫下來「來幾天、量多少、是否漏、痛不痛、是否影響工作或睡眠」,回診時更容易描述,也方便追蹤治療效果。
- 注意是否貧血:容易累、頭暈、爬樓梯會喘、指甲或嘴唇蒼白時,主動告訴醫師並安排抽血,必要時補鐵。
- 避免過度止痛而忽略病情:如果每次都靠止痛藥才能撐過經期,代表症狀對生活影響不小,值得再和醫師討論調整治療。
- 規律追蹤:即使沒有症狀,仍建議依醫師建議回診,確認肌瘤沒有快速變大、沒有新增問題。
立刻就醫的警訊
- 經血多到短時間內就浸滿衛生棉、反覆漏血,合併頭暈、心悸、虛弱,可能是嚴重貧血或急性出血,需要盡快就醫。
- 突然劇烈下腹痛,或疼痛持續數小時不緩解,甚至痛到睡不著、嘔吐,可能和肌瘤變化(如退化、扭轉)或其他急症有關。
- 發燒合併腹痛、陰道分泌物味道明顯變臭,可能是感染或發炎,應立即評估治療。
- 停經後再次出血,或肚子在短時間內明顯變大,這些都不是典型肌瘤表現,需要盡快釐清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