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腺肌症

什麼是子宮腺肌症

簡單的定義

子宮腺肌症就是子宮內膜樣組織跑進子宮肌肉層。子宮可能變大、變硬,出血與疼痛會跟著改變。這是常見的良性問題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為何會出現

真正原因還不確定,多和雌激素反應、慢性發炎、微小受傷有關。這些變化讓內膜樣組織更容易鑽進肌層。學理與影像研究都有提到這些線索(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20)。

哪些族群常見

多見於四十到五十歲,也會發生在年輕族群。合併不孕、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較高。臨床觀察近年更常被發現(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2025)。

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關係

兩者常一起存在,但位置不同。內膜異位症在子宮外面,腺肌症在子宮肌肉裡面。影像能幫忙分辨(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20)。

為何以前常被忽略

以前需要手術病理才算確診,所以很多個案被漏掉。現在超音波與MRI進步,門診就能高度懷疑。臨床與影像整合能更早處理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常見症狀

月經量明顯變多

經血會變多,天數也可能拉長。容易看到血塊,久了會有貧血風險。量的多寡常和病灶範圍有關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經痛與骨盆悶痛

經痛常在經前就開始,經期中更明顯。也可能有長時間的骨盆悶痛。和肌層發炎與收縮異常有關(Drugs 2023)。

性交時會痛

深部抽痛比較常見。子宮體積與位置改變,附近組織被拉扯就會疼。若同時有內膜異位症,疼痛可能更強(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2025)。

排尿與排便不適

子宮變大時,鄰近器官會被擠壓。可能感到頻尿、便意怪、下腹脹。這些多半和經期同步起伏(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20)。

有時完全沒症狀

也有不少人毫無不適。例行檢查或做其他檢查時才發現。仍建議追蹤子宮大小與血紅素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怎麼檢查與診斷

問診與內診先把關

醫師會了解經期型態、疼痛與出血變化。內診可能摸到子宮變大、較軟、像球狀。這些都能提供初步線索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經陰道超音波最先上場

超音波是第一線工具。常見影像徵象包含肌層不均質、小囊泡與條紋樣改變。熟練的超音波可提高判讀準確度(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20)。

何時需要MRI

影像不典型、要分辨肌瘤或規劃手術時會用MRI。MRI對焦帶增厚與邊界不規則的判讀更清楚。可補足超音波的盲點(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20)。

與其他疾病的鑑別

子宮肌瘤、內膜異位症、慢性子宮內膜炎都可能像。綜合症狀與影像,正確率會更高。必要時安排追蹤影像再比對(Guideline 2023)。

診斷的重點思維

診斷強調「臨床懷疑+影像佐證」。並不一定需要開刀才算數。門診就能建立合理診斷並開始治療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先用藥物好好控制

Levonorgestrel-releasing IUD的優點

LNG-IUD在子宮內局部釋放荷爾蒙,系統性副作用較少。經血與疼痛通常會明顯下降。屬於第一線長期選擇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口服Progestin的角色

Dienogest、Desogestrel、Drospirenone常被使用。疼痛與出血多能改善,劑型可依反應調整。長期使用的證據逐步增加(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 2025)。

複方口服避孕藥的應用

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能穩定內膜與減痛。對同時需要避孕的年輕族群很實用。可採循環或連續服用方式(Drugs 2023)。

GnRH agonist與antagonist

這類藥物能壓低雌激素,適合嚴重症狀或短期「橋接」使用。需留意潮熱與骨質流失等副作用。停藥後多需改用維持治療(Drugs 2023)。

非荷爾蒙藥物的幫忙

NSAIDs能止痛,但不改變病程。Tranexamic acid可在經期短天數使用,幫忙減少出血量。兩者常作為輔助選擇(Drugs 2023)。

想懷孕時怎麼辦

保留生育的基本原則

治療以控痛與控血為主,盡量不影響排卵。藥物與劑量會更細緻地調整。需要時與生殖醫學團隊合作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人工生殖前的準備

部分個案在療程前會短期使用GnRH方案。目標是改善子宮環境與著床條件。時程要和療程緊密配合(Drugs 2023)。

症狀與受孕機率的平衡

把疼痛與出血控制住,生活品質與備孕狀態會更好。若副作用明顯,可換藥或換劑型。重點是穩定、可長期維持(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2025)。

Dienogest的研究訊息

多項研究指出Dienogest對經痛與出血控制表現不錯。長短期都可見效,但也要注意點滴出血等副作用。整體效果在比較研究中常名列前段(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2025)。

與醫療團隊的溝通

治療需要依目標滾動調整。每次回診都會評估症狀、影像與副作用。共同訂出下一步計畫(Guideline 2023)。

何時需要手術與長期照護

什麼情況考慮手術

藥物控制不佳、出血難以處理、疼痛影響日常時會評估手術。手術方式要看病灶範圍與生育規劃。風險與恢復期都要一併考量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子宮切除術的定位

Hysterectomy是根治方式,但只適合不再規劃懷孕而且症狀很重者。術前會完整討論其他替代方案。多數人在術後症狀能大幅改善(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2)。

其他保留子宮的做法

可考慮病灶切除、子宮肌層修整,或子宮動脈栓塞。適合度需要影像與微創團隊一起評估。成效與復發機率會因人而異(Guideline 2023)。

長期用藥的安全監測

長期荷爾蒙治療要留意情緒變化、點滴出血與骨質健康。必要時安排骨密度與血液檢查。副作用可用換藥或調整劑量來處理(Drugs 2023)。

Progestin長期使用的新資料

近期研究顯示長期Progestin能提供穩定的症狀緩解。不同Progestin之間可彈性切換以提升耐受性。這方向正在持續累積證據(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 2025)。
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