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該做乳癌篩檢
台灣最新補助年齡與頻率
自114年起,政府已將乳房X光攝影篩檢補助擴大到40–74歲,每兩年一次免費檢查。這項調整目的在於更早找出早期乳癌,提升存活率與治療選擇。符合條件者可攜健保卡至設有乳房攝影的醫療院所完成檢查。 (國健署新聞稿)
有家族史或高風險者
若家族有早發乳癌、帶有BRCA1/2致病突變,或以家族史為主的模型估算「終身風險≥20%」,建議納入強化篩檢。這類族群通常會在較年輕的年齡開始影像監測,並加入乳房MRI作為補充工具。臨床會依個別風險與年齡,安排年度乳房攝影(含3D)與年度MRI的組合。 (NCCN Table 2024)
國際年齡建議怎麼看
國際上,美國USPSTF在2024年建議一般風險女性自40歲起至74歲,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。不同組織在頻率與上限年齡的細節略有差異,但核心精神都是及早、規律、以乳房攝影為主的篩檢策略。 (USPSTF 2024)
自我覺察與門診追蹤的角色
自我覺察能幫助發現形狀改變、皮膚凹陷或異常分泌,但不能取代影像篩檢。出現摸到硬塊或膚色改變時,應由專科醫師評估,依序安排影像與必要的病理切片。規律篩檢加上日常覺察,能形成互補與保護。
常見乳房檢查方式怎麼選
乳房X光攝影(含3D斷層)
乳房攝影是大規模篩檢的主角,能偵測非常早期的鈣化點與原位癌。3D乳房攝影(數位斷層攝影, DBT)相較傳統2D,可提高癌症偵測率、降低回診率,有助於降低偽陽性造成的困擾。 (Radiology review)
乳房超音波
超音波沒有輻射,對年輕或乳腺密度高者常作為補充工具,也能協助區分囊腫與實性腫塊。一般乳房超音波檢查不需空腹、也不需特殊準備,門診安排即可進行。 (NTUH 說明)
乳房MRI(高風險與緻密乳房的加值)
在極度緻密乳房或高風險族群,MRI的靈敏度很高,能補足攝影的盲點。DENSE試驗顯示在極度緻密乳房女性中,定期加做MRI可顯著降低「區間癌」的發生。臨床多與攝影搭配、由醫師評估安排時機與頻率。 (NEJM DENSE Trial)
抽血腫瘤標記的定位
血液腫瘤標記(如CA15-3、CEA)主要用於已確診患者的治療追蹤或復發監測,不建議用來做一般族群的乳癌「篩檢」。敏感度與特異度不足,容易造成過度擔心或延誤正確檢查。 (OncoLink)
看懂報告:BI-RADS分級與乳腺密度
BI-RADS是什麼(0–6的概念)
BI-RADS是一套由放射科醫學會建立的標準化分級,0表示資訊不完整需補拍或對照舊片,1–2為陰性或良性,3是「很可能良性」建議短期追蹤,4與5則需要進一步病理切片確認,6是已知惡性、用影像追蹤治療反應。讀懂分類,能迅速掌握下一步。 (American Cancer Society)
BI-RADS 3:短期追蹤代表什麼
BI-RADS 3表示惡性機率低於2%,常見於典型良性表現但仍需確認穩定度的情況。醫師會安排6–12個月影像追蹤,連續穩定通常就能恢復常規篩檢。過程中如有變化,再調整策略。 (癌症協會)
BI-RADS 4A/4B/4C:分層的意義
BI-RADS 4屬於「可疑」但未達高度懷疑,依惡性機率細分為4A(>2%–≤10%)、4B(>10%–≤50%)、4C(>50%–<95%)。此分層用意是協助討論病理切片方式與時程。等級越高,越傾向儘速完成切片確認。 (癌症協會)
乳腺密度A–D與風險
乳腺密度除了影響攝影可見度,也與風險相關;研究顯示,極度緻密(D)相較於B,乳癌風險約增加到2倍左右。密度越高越容易遮蔽病灶,臨床常加做超音波或MRI補強。 (Breast)
篩檢異常時的下一步
先比對舊片與加做視圖/超音波
當報告顯示需補充檢查,通常會先調舊片比對或加做放大、局部壓迫視圖與超音波。這一步常能分辨是重疊、鈣化型態,或是真有新出現病灶。影像補拍完成後,再決定是否需要病理切片。 (癌症協會)
病理切片的方式:粗針切片與細針抽吸
影像顯示可疑時,最常見是超音波導引的粗針切片(CNB),可取得較完整組織,利於病理型態與受體檢測;細針抽吸(FNA)多用於囊腫減壓或淋巴結評估。綜述顯示CNB在鑑別與治療規劃上的資訊量通常更足。 (Pol J Radiol review)
CNB會痛嗎?需不需要禁食
多以局部麻醉進行,過程拍攝與取樣僅數分鐘,術後以敷料與短暫冰敷減輕不適即可。一般無需禁食與住院,當天即可返家日常活動。個別藥物(如抗凝血藥)是否暫停,需由醫療團隊事前評估與交代。
何時需要MRI或對比增強攝影
在緻密乳房、病灶邊界難辨或多灶疑慮時,醫師可能建議MRI(或對比增強攝影)以釐清範圍。MRI除了敏感度高,陰性預測值也相當理想,有助於排除顯著病灶與避免不必要處置。 (AJR)
常見實務問題
乳房超音波要空腹嗎
不需要。乳房超音波與腹部血管或膽道超音波不同,檢查前不需禁食;穿著上下分開的衣服較方便進行。到院後依流程即可安排檢查。 (NTUH 說明)
乳房攝影會痛嗎?3D會比較舒服嗎
攝影需要短暫壓迫,感受因人而異;多數受檢者能在數分鐘內完成。3D並非為了止痛,但能更清楚分層觀察,常見的好處是偵測率提升、回診率下降,減少反覆檢查的壓力。 (Radiology review)
乳房結節怎麼辦
多數結節是良性的,如纖維腺瘤或囊腫,重點在於影像特徵與穩定度。醫師會依BI-RADS等級安排追蹤或病理切片;「越早發現,治療越簡單」。若結節伴隨皮膚凹陷、血性分泌或迅速變大,應加速就醫評估。 (癌症協會)
費用與就醫流程
政府免費篩檢怎麼用
符合40–74歲資格者,每兩年可做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。可至國健署網站或各縣市衛生局查詢合作院所,帶健保卡報到即可完成。部分院所也會在社區或企業辦理外展服務。 (國健署專頁)
不在補助內怎麼辦
若不在補助年齡、或醫師需要安排診斷性攝影與進一步影像,多數情況健保依適應症給付;其餘則可能需自費。實際費用會依院所設備、是否為3D或加做對比而不同,建議以院所公告為準並先行諮詢。
3D乳房攝影與MRI的費用概念
3D攝影與MRI在篩檢與診斷上各有定位;台灣目前多為自費項目,少數情況依臨床需要與規範可納入健保或專案計畫。選擇前建議與醫師討論效益、必要性與經濟考量,尤其在緻密乳房或高風險者,MRI所帶來的偵測增益已有實證支持。 (NEJM DENSE Trial)
報告時間與追蹤安排
多數院所會於數個工作天內出具報告,若被通知補拍或加做超音波,代表影像需要更清楚而非一定是癌症。請保存舊片或光碟,日後比對能大幅提升判讀效率;若分級為3或4,務必依約回診完成追蹤或病理切片。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