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頸抹片的結果,重點是分出「正常、輕微異常、可能較嚴重,或已經是癌症」。
如果寫正常,就照平常時間再檢查。如果是輕微異常,很多會自己好,醫師多半會安排HPV檢測或陰道鏡來再看清楚。
如果偏嚴重或可疑,通常需要做陰道鏡加病理切片,有時把可疑區域切除掉。如果判定是癌症(鱗癌或腺癌),會轉到婦癌專科做分期與治療。
良性的診斷
無上皮內病變或惡性
- 正常範圍內
- 顯微鏡下看起來都很標準、很乾淨,沒有任何可疑跡象,就像健檢寫著「一切正常」。
- 意義:目前沒有癌前變化或癌症。
- 後續:照你原本的篩檢週期好好追蹤就行。
- 反應性變化
- 細胞像剛被「刺激」過或「正在恢復」,常見是發炎、感染、做過放療,或放了子宮內避孕器造成;屬於身體的自然反應,不是癌。
- 意義:不是癌,但子宮頸最近比較敏感或在發炎。
- 後續:先處理原因(像治療感染),之後照常規時間追蹤。
- 萎縮合併發炎
- 更年期後常見,因為荷爾蒙變少,表皮變薄、容易發炎;這是很常見的生理改變,不代表罹癌。
- 意義:不是癌,不過環境較脆弱。
- 後續:需要時可用藥或保養來改善,再規律追蹤。
需留意的病變
非典型鱗狀細胞
- 意義未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
- 有些細胞看起來「怪怪的」,但怪得不多,暫時分不出是輕微還是嚴重;常見是暫時性發炎或HPV影響。
- 風險:多半不高,很多會自己改善。
- 後續:先做高風險型HPV檢測;HPV陽性就安排陰道鏡,HPV陰性就回到常規追蹤。
- 無法排除高度病變的非典型鱗狀細胞
- 外觀讓人擔心可能是比較嚴重的變化,但光看抹片還不能定論,需要更仔細的檢查。
- 風險:偏高,不能拖。
- 後續:直接做陰道鏡檢查,必要時做病理切片確認。
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
- 輕度異型增生(CIN1)合併空泡細胞
- 屬輕度變化,常見和HPV感染有關,看到典型的「空泡細胞」(細胞核旁邊有一圈透明光圈);很多情況會自己好。
- 風險:整體不高,但還是要評估有沒有更嚴重的區塊。
- 後續:通常會安排陰道鏡檢查,再依年齡與結果追蹤。
- 輕度異型增生(CIN1)未見空泡細胞
- 同樣是輕度變化,但沒有看到典型HPV的空泡細胞;大方向仍屬低度異常。
- 風險:不高,不過要確認沒有藏著更高級的病變。
- 後續:多半仍建議做陰道鏡,後續按報告追蹤。
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
- 中度異型增生(CIN2)
- 細胞變化已經算明顯,但還沒到癌的程度;放著不管,未來可能往更嚴重走。
- 風險:需要積極處理。
- 後續:做陰道鏡與病理切片;常見治療是環形電切(LEEP)或錐形切除。
- 重度異型增生(CIN3)
- 變化很明顯,離癌只差一步,但目前還停在表層;要快點處理降低風險。
- 風險:進展風險高。
- 後續:陰道鏡與病理切片;多半採切除性治療(LEEP/錐切)。
- 原位癌(CIN3)
- 異常已經到「原位癌」程度,但還沒突破底下的保護層(基底膜);把可疑區域整塊處理掉,風險能大幅下降。
- 風險:再往下一步就可能變成侵襲癌。
- 後續:通常做錐形切除,處理方式比照高度病變,並確認切緣是否乾淨。
子宮頸癌
鱗狀細胞癌
- 癌細胞已經穿過基底膜,屬會擴散的「侵襲性癌症」;需要完整評估病期並盡快治療。
- 風險:高,必須由專科團隊處理。
- 後續:儘速轉婦科腫瘤專科;可能需要手術、放療、化療,或合併治療。
非典型腺細胞
- 非典型腺細胞
- 腺細胞(分泌性的細胞)看起來不那麼正常,但抹片還分不清是不是腫瘤,所以要再深入檢查。
- 風險:可能來自子宮頸管或子宮內膜的病變。
- 後續:做陰道鏡與子宮頸管取樣;若你35歲以上或有子宮內膜癌風險,再加做子宮內膜檢查。
- 傾向腫瘤性的非典型腺細胞
- 樣子更像是腫瘤在作怪,警訊更強。
- 風險:偏高,需要快一點釐清。
- 後續:安排陰道鏡、子宮頸管與子宮內膜取樣;依結果決定是否手術或其他治療。
子宮頸腺癌原位癌
- 腺癌還停在表皮層,像在門口沒有往內擴;把病灶切下來檢查,可以確認範圍,也能防止它變嚴重。
- 風險:不處理有機會變成侵襲性腺癌。
- 後續:建議做錐形切除;再依切緣、年齡與是否還想生育來安排後續。
腺癌
- 已經確認是腺癌,會往周圍侵襲;可能來自子宮頸、子宮內膜或其他地方,需要團隊一起評估。
- 風險:屬於癌症,必須分期後規劃治療。
- 後續:轉婦科腫瘤專科;依分期考量手術、放療、化療或合併。
其他惡性腫瘤
- 不是常見的鱗癌或腺癌,可能是比較少見的類型,或是別的器官轉移過來;需要再查清來源。
- 風險:依來源不同而異。
- 後續:由專科做分期與完整評估,再擬定個別化治療。
其他
- 報告上有特別的發現或備註,但不屬於上面任何一類;要結合你的症狀與醫師判讀才準。
- 代表什麼:要看實際描述。
- 後續:依報告與臨床狀況決定是否再檢、轉診或追蹤。
異生變化,無法排除高度病變
- 看到「異生」的樣子,比一般小問題更可疑,但還不能確定是高度病變;為了安全,得更精準地檢查。
- 風險:算偏高,介於輕度異常與高度病變之間。
- 後續:比照較高風險處理,直接做陰道鏡與必要的病理切片;依結果安排治療或密切追蹤。
附錄:英文對照
- 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 無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
- Within normal limit 正常範圍內 — 代碼 1
- Reactive changes: Inflammation, repair, radiation, and others 反應性變化:發炎、修復、放射治療與其他 — 代碼 2
- Atrophy with inflammation 萎縮合併發炎 — 代碼 3
-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非典型鱗狀細胞
-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(ASC-US) 意義未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 — 代碼 4
-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cannot exclude HSIL 無法排除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的非典型鱗狀細胞 — 代碼 16
- LOW-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
- Mild dysplasia (CIN1) with koilocytes 輕度異型增生(CIN1)合併空泡細胞 — 代碼 6
- Mild dysplasia (CIN1) without koilocytes 輕度異型增生(CIN1)未見空泡細胞 — 代碼 7
- HIGH-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
- Moderate dysplasia (CIN2) 中度異型增生 — 代碼 8
- Severe dysplasia (CIN3) 重度異型增生 — 代碼 9
- Carcinoma in situ (CIN3) 原位癌 — 代碼 10
-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鱗狀細胞癌 — 代碼 11
- ATYPICAL GLANDULAR CELLS 非典型腺細胞
- Atypical glandular cells 非典型腺細胞 — 代碼 5
- Atypical glandular cells favor neoplasm 傾向腫瘤性的非典型腺細胞 — 代碼 15
-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 SITU 子宮頸腺癌原位癌 — 代碼 18
- ADENOCARCINOMA 腺癌 — 代碼 12
- OTHER MALIGNANT NEOPLASM 其他惡性腫瘤 — 代碼 13
- OTHER 其他 — 代碼 14
- Dysplasia cannot exclude HSIL 異生變化,無法排除高度病變 — 代碼 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