萎縮性發炎和荷爾蒙不足有關,可局部補充雌激素;反應性發炎主要是感染造成,要針對病原治療。
萎縮性子宮頸炎
成因
停經後常見萎縮造成抹片發炎與判讀不清。處理原則很簡單,先讓上皮恢復穩定,再來看是否還有異常。
典型症狀與線索
常見陰道乾澀、性交疼痛、輕微接觸性出血。檢查時子宮頸黏膜容易紅、薄、易出血。這些線索與雌激素下降的生理狀態一致。
抹片與病理圖像重點
抹片上常見細胞層次變薄、上皮細胞變小、背景中性球增加。病理上是上皮萎縮與修復樣變化,容易被發炎訊號蓋過。這些圖像與停經後常見的變化相符(Archives of Pathology & Laboratory Medicine)。
一線治療
以陰道局部雌激素為主,通常連續使用 2–4 週即可改善環境。用藥時避免刺激性清潔與陰道灌洗,以免影響修復。症狀多可在短期內緩解,之後再重做抹片。
追蹤與何時轉陰道鏡/病理切片
完成局部治療後重做抹片,若為 NILM 且高風險 HPV 陰性,就回到年齡相符篩檢間隔。若仍反覆發炎或出現異常,安排陰道鏡評估並於可疑處做病理切片。這樣的風險導向流程與現行篩檢共識一致(JAMA)。
細菌性陰道炎相關子宮頸炎
成因
細菌性陰道炎常讓抹片呈現發炎背景與反應性變化。處理重點是找出菌相失衡並矯正。改善之後,抹片判讀會清楚許多。
典型症狀與線索
常見灰白分泌物與明顯異味,性交後或月經後味道更明顯。內診可見分泌物多且黏稠,陰道 pH 偏高。這些表現與臨床問診能互相對應。
抹片與病理圖像重點
抹片上可能看到線索細胞,背景多細菌與發炎細胞。雖可提供方向,但仍需臨床與實驗室檢驗配合。把抹片與症狀一起看,判讀會更可靠(Diagnostic Cytopathology 2012)。
一線治療
以 metronidazole 或 clindamycin 為主的方案最常用。治療期間避免性行為與陰道內清洗,減少復發。完成療程後再評估症狀與抹片變化。
追蹤與何時轉陰道鏡/病理切片
若症狀緩解且抹片回到 NILM,可回到常規篩檢。若反覆感染或發炎久未改善,要評估其他病原與共病。必要時安排陰道鏡檢查以排除被遮蔽的病變。
沙眼衣原體子宮頸炎
成因
沙眼衣原體是育齡族群常見的子宮頸感染。它常造成發炎與反應性變化,讓抹片難以一次看清。早期偵測與治療可降低骨盆腔感染與不孕等後續風險。
典型症狀與線索
可能幾乎無症狀,或只有輕度分泌物增加與接觸性出血。伴侶有尿道炎或高風險行為時要提高警覺。問診與核酸檢測一起使用能提高診斷率。
抹片與病理圖像重點
抹片上多為非特異性發炎與修復樣變化,較少有獨特指標。因此僅靠抹片不容易確診,需要病原檢測輔助。把發炎視為警訊,才不會忽略真正原因(Diagnostic Cytopathology 1999)。
一線治療
以 doxycycline 為首選方案,多數個案反應良好。治療時建議伴侶一併處理,降低再感染。完成療程後評估症狀與必要時重做檢測。
追蹤與何時轉陰道鏡/病理切片
治療後抹片若回到 NILM 且高風險 HPV 陰性,回到常規篩檢即可。若發炎仍持續或再度出現異常,建議進一步評估與陰道鏡檢查。在可疑區做病理切片可釐清是否合併上皮病變。
滴蟲子宮頸炎
成因
滴蟲感染會造成突出的發炎反應與分泌物改變。抹片常被大量發炎細胞干擾,容易看不清上皮細胞。先解決感染,抹片才能回到可判讀狀態。
典型症狀與線索
常見泡沫樣、黃綠色分泌物與陰道灼熱搔癢。內診可見黏膜充血與點狀出血。伴侶有症狀時更要同步處理。
抹片與病理圖像重點
抹片上可能看到滴蟲的形態線索,但並非每次都能捕捉到。大量中性球與背景雜訊會遮蔽細胞細節。臨床症狀與檢驗搭配,才是可靠的診斷方式。
一線治療
以 metronidazole 或 tinidazole 為主,療程完成率影響復發風險。治療期間避免性行為並處理伴侶,是降低再感染的關鍵。症狀改善後再安排抹片,判讀會更準確。
追蹤與何時轉陰道鏡/病理切片
若治療後仍出現持續發炎的抹片,就不要只當作感染後殘留。此時建議安排陰道鏡評估,避免延誤其他病變的發現。對於反覆發炎個案,這一步尤其重要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)。
念珠菌陰道炎對抹片的影響
成因
念珠菌常造成陰道搔癢與豆渣樣分泌物,抹片會呈現發炎背景與反應性改變。多數個案屬於表淺感染,處理後即可恢復穩定。避免過度清潔與潮濕環境能降低復發。
典型症狀與線索
以外陰搔癢與塊狀白色分泌物最典型。內診可見黏膜紅腫與抓痕樣改變。糖尿病或近期使用廣效抗生素的族群較容易發作。
抹片與病理圖像重點
抹片可能看到假菌絲或芽生酵母,背景有中性球與反應性細胞。量多時仍會干擾病變的判讀,因此需要處理後再重抹。將抹片所見與症狀合併解讀,較不會誤判。
一線治療
以局部 azole 類藥膏或口服 fluconazole 為主。療程完成並調整生活習慣,可明顯降低復發。治療後評估症狀與必要時再做抹片,確認背景是否清乾淨。
追蹤與何時轉陰道鏡/病理切片
若治療後只剩反應性變化而無異常細胞,可先觀察並於短期間隔重抹。若反覆出現持續發炎與反應性變化,就要依風險導向安排分流與必要檢查。這樣的處理邏輯已有研究提出實務建議(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, Gynecology,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)。
持續發炎與高風險 HPV 相關管理
成因
當發炎在處理感染或萎縮後仍持續,要把 HPV 納入思考。高風險 HPV 陽性代表後續需要更緊密的追蹤與評估。這樣做能避免被持續發炎背景遮蔽的早期病變。
抹片與風險連結
研究指出,發炎事件與鱗狀上皮病變常同時出現,因此判讀會變難。把持續發炎當成提示,能提醒團隊更積極尋找病變。這種關聯性在文獻中有描述(Diagnostic Cytopathology 2010)。
分流策略:高風險 HPV 檢測
抹片只有發炎與反應性變化時,可用高風險 HPV 作為分流工具。若陽性,建議縮短追蹤或直接安排陰道鏡。若陰性且症狀已改善,可回到常規節奏。
何時做陰道鏡與病理切片
當高風險 HPV 陽性、抹片再現異常、或視診見可疑區時,安排陰道鏡最合適。在可疑處做病理切片,可直接確認是否有上皮病變。這也有助於訂出後續的治療或觀察計畫(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)。
追蹤節奏與門診溝通
每個步驟都設定明確回診時間,通常為數週到數月。採檢前避免經期、性生活與陰道藥膏,以提升抹片品質。若出現接觸性出血或症狀明顯惡化,要提早回診評估(JAMA 已於上文使用,本文不重複)。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