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 HPV?為什麼要檢查?
HPV(人類乳突病毒)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,多數人一生中都會感染一次或多次。
它主要經由性行為傳播,包括陰道性交、口交和肛交,也可以透過皮膚接觸傳染。
HPV有很多型別,其中一些屬於「高危型」,會讓子宮頸的細胞發生長期變化,逐漸演變成癌前病變,甚至變成子宮頸癌。
子宮頸癌通常發展緩慢,從感染到出現癌症可能需要 10 年以上,因此定期篩檢能在早期就抓出異常並處理掉。
篩檢的主要目標有兩個:
- 及早發現癌前病變,預防癌症發生。
- 減少不必要的治療,避免對健康的子宮頸過度干預。
HPV 的型別與風險
1. 高危型 HPV(致癌性高)
這些型別與子宮頸癌和癌前病變高度相關,最重要的有:
- HPV16:全球最常見的致癌型,和大約一半的子宮頸癌有關。
- HPV18:致癌力僅次於 16 型,與約 10–15% 的子宮頸癌相關,特別容易引起腺癌。
- 其他高危型:31、33、35、39、45、51、52、56、58、59、66、68。雖然致癌力比 16、18 弱一些,但仍有可能造成 CIN2+(中度或重度上皮內瘤變)或癌症。
2. 低危型 HPV(不會導致癌症)
- 常見如 HPV6、HPV11,主要引起生殖器疣,不會造成子宮頸癌。
- 因為與癌症無關,所以不作為子宮頸癌篩檢項目。
什麼時候該開始檢查?
21 歲以前不檢查
即使有性經驗,也不建議提早檢查。因為年輕人的 HPV 感染大多會自行清除,過早檢查反而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處置和焦慮。
21–29 歲
- 每 3 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(細胞學檢查)。
- 不建議單獨做 HPV 檢測,因為這個年齡層 HPV 陽性率高,但多數會自行消失。
30–65 歲的檢查方式
進入 30 歲後,感染持續的機率增加,所以可以選擇更敏感的檢測方式:
- 高危型 HPV 檢測(首選)
- 每 5 年做一次。
- 可以直接篩出 HPV16、18 等高危型別。
- 共同檢測(HPV + 抹片)
- 每 5 年做一次。
- 可以同時知道病毒型別和細胞形態。
- 單獨抹片檢查
- 每 3 年一次。
- 適用於無法做 HPV 檢測的地區。
檢測結果怎麼呈現?
- 部分分型(Partial genotyping):報告 HPV16、HPV18,其他高危型歸在一起。
- 完全分型(Full genotyping):列出所有 14 種高危型,但臨床上通常不作為第一步篩檢,多用於特殊情況或研究。
意義:
- 如果檢測到 HPV16 或 HPV18 → 風險高,通常直接安排陰道鏡檢查。
- 如果是其他高危型 → 再依抹片或其他檢測決定是否要做陰道鏡。
什麼時候可以停止檢查?
- 65 歲以上,如果過去篩檢紀錄足夠且都是陰性,且沒有高風險病史,可以停檢。
- 如果因良性原因做了全子宮切除,且沒有 CIN2+、AIS 或子宮頸癌病史,也不用再檢查。
打過 HPV 疫苗還要檢查嗎?
需要。
疫苗雖能預防最常見的高危型(像 16、18、31、33、45、52、58),但並非涵蓋所有可能致癌的型別,所以仍需定期篩檢。
檢體怎麼採集?
- 醫師採樣:用專用刷子取子宮頸細胞,放入液基保存液送檢。
- 自我採樣:使用棉棒在陰道自行取樣,再送檢。如果檢測是 PCR 型 DNA 試驗,準確度與醫師採樣相似,但需確保檢測方法獲得 FDA 核准。
檢查結果與後續步驟
- HPV16 或 HPV18 陽性 → 立即安排陰道鏡檢查,必要時直接治療。
- 其他高危型陽性 → 搭配抹片或 p16/Ki-67 雙重染色,判斷是否需要陰道鏡。
- 檢測陰性 → 風險極低,可依建議間隔(通常 5 年)再檢查。
高風險族群的特別注意
以下人群,需要更密集或延長篩檢時間:
- 曾有 CIN2+ 或子宮頸癌病史
- 出生前母親曾使用 DES(己烯雌酚)
- 免疫功能低下(例如 HIV 感染)
特別提醒:CIN2+ 病史者,即使超過 65 歲,也要持續篩檢至少 20 年。
快速重點表
年齡 | 推薦檢查方式 | 間隔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21–29 歲 | 抹片檢查 | 每 3 年 | 不做 HPV 單獨檢測 |
30–65 歲 | HPV 檢測(首選)或 HPV+抹片 或 抹片 | HPV/共同檢測每 5 年;抹片每 3 年 | 優先選 HPV 檢測 |
>65 歲 | 無需檢查 | – | 需符合停檢條件 |
特殊族群 | 個別化安排 | – | 高風險者需更密集篩檢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