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肌瘤:症狀、檢查到治療

子宮肌瘤是什麼

定義與常見性

子宮肌瘤(uterine myoma/fibroid/leiomyoma)是子宮平滑肌長出的良性腫塊,是生育年齡族群中最常見的骨盆腔腫瘤。多數在健康檢查或超音波時被意外發現,沒有症狀者不少。(NEJM)。

誰較容易受到影響

不同族群的盛行與表現並不相同。研究顯示,黑人女性較容易在較年輕時發病、病灶更多且症狀更明顯,臨床上需要更早注意與介入。族群差異與遺傳、荷爾蒙代謝與環境因素可能相關。

荷爾蒙、遺傳與生長因子

肌瘤的形成是多因素的,包含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刺激、平滑肌細胞的基因變異、以及局部生長因子與發炎路徑的參與。單一原因常無法解釋所有個案,因此治療會依個別狀況調整(Endocrine Reviews)。

大小、數量與位置類型

位置主要分為黏膜下(向子宮腔)、肌層內(子宮壁內)、漿膜下(向子宮外側)。症狀與嚴重度,與大小、數量、位置三者的組合有關;例如黏膜下較影響經血,漿膜下較容易壓迫周邊器官(IJGO)。

症狀地圖:從出血到壓迫與生育

月經量多、經期拉長與貧血

最典型的是經血變多、經期延長與血塊增多,時間久了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,感到頭暈、心悸與疲憊。出血的改變通常是最早被注意到的線索之一(NICE NG88)。

壓迫感與骨盆不適:頻尿、便秘、腰背悶痛

子宮被撐大或肌瘤長在外側時,會壓迫膀胱導致頻尿或尿急;壓迫直腸可能造成便秘或解便不盡。腰背悶痛與下腹脹脹的感覺也很常見,活動或久坐時更明顯。

疼痛、性交疼痛與腹痛位置

多數肌瘤不會造成劇痛,但若發生退化、扭轉或快速增長,會出現急性下腹痛。部分人有性交疼痛或按壓下腹時的悶痛,位置通常對應肌瘤所在的區域。若疼痛突然加劇、合併發燒或噁心,需盡快就醫。

生育與妊娠相關影響

部分個案可能出現不孕或反覆流產,尤其當肌瘤凸向子宮腔、改變內膜形狀時。懷孕期間可能發生疼痛、出血或早產風險上升,需由產科與婦科團隊共同管理(IJGO)。

多顆與子宮變大造成外觀與觸感改變

即使每顆都不大,多顆加總仍會讓子宮整體變大,腰圍變粗、褲頭變緊,下腹可能摸到邊界清楚、較硬的隆起。這些改變常是促使就醫的原因之一。

何時懷疑與何時就醫

日常線索:肚子變大、體重不變但腰圍變粗

體重沒有改變,但腰圍逐月增加,或平常的褲子忽然扣不上,都是子宮變大的可能訊號。若同時出現月經量增加或頻尿,建議安排檢查。

突然變大或停經後仍增長

肌瘤在短時間內明顯變大,或停經後仍持續增長,是需要密切評估的情況。影像學會更完整標示大小、數量與血流分布,必要時治療後以病理切片確認(Radiology)。

何時需要急診

出現無法緩解的劇烈下腹痛、發燒、持續嘔吐,或因大量出血導致頭暈站不穩、心悸,應立即就醫。及時處理可降低併發症風險。

追蹤頻率與多久追蹤一次

無明顯症狀的小型肌瘤,通常採觀察與規律追蹤。多以 6–12 個月回診超音波評估為原則;若症狀加重或短期內快速增長,則提早複查。是否加做 MRI 由臨床綜合判斷。

檢查與診斷:影像與抽血

內診與病史詢問

婦科內診能初步評估子宮大小、形狀是否不規則,並排除明顯的壓痛或骨盆腔腫塊。病史包含月經量、週期、疼痛型態與排便排尿改變,能幫助判斷下一步檢查。

陰道超音波為首選

陰道超音波是最實用的初步影像工具,解析度高、可即時評估肌瘤的大小、數量與是否接近子宮腔;若子宮很大或需更廣視野,腹部超音波也有幫助(AAFP)。

何時需要 MRI(複雜、多顆、手術規劃)

在多顆肌瘤、子宮非常大或需要精準手術規劃時,MRI 有助完整描繪位置與與周邊構造的關係,並提示不典型特徵。是否安排 MRI 會依症狀與治療目標決定(Radiology)。

偶然發現與報告判讀

不少個案是在健康檢查或其他問題的影像檢查中被發現。報告通常會記錄每顆肌瘤的長寬高、位置分類與是否影響子宮內膜,這些資訊會直接影響治療建議。

抽血:貧血評估與腫瘤指標的角色

抽血主要用來評估血紅素與鐵儲存,確認是否缺鐵性貧血。一般腫瘤指標對肌瘤沒有特異性,臨床解讀仍以症狀與影像為主。

治療選擇:從觀察到微創與手術

期待性管理:誰適合、怎麼追

無症狀或症狀輕微、不影響生活且沒有器官壓迫者,多可先觀察並規律追蹤。若症狀變化或影像顯示快速增長,再討論其他處置(ACOG Practice Bulletin 228)。

第一線藥物:止血與疼痛控制

月經量多可用 tranexamic acid;疼痛與發炎可用 NSAIDs(如 ibuprofen)。荷爾蒙避孕法、或放置 LNG-IUS 也能有效減少出血並改善經痛,適合不急於手術的人(JCEM)。

GnRH 類與 SPRM 的角色(短期或術前)

GnRH agonist/antagonist 可短期抑制卵巢功能、讓肌瘤縮小並減少出血,常用於術前或接近更年期的族群。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(SPRM)可改善症狀,使用時仍需依安全性與在地可近性評估(JCEM)。

微創介入:UAE 與 MRgFUS

子宮動脈栓塞(UAE)透過阻斷肌瘤血流來縮小腫塊,能有效改善出血與壓迫,但部分人日後可能需要再處置(Cochrane)。MRI 導引聚焦超音波(MRgFUS)利用高能量超音波熱凝肌瘤,適合位置與大小合宜者;優點是非侵入、恢復快,但並非所有型態都適用(可由影像醫師評估適應性,機構可近性也影響選擇)。

手術:子宮鏡、肌瘤切除與全子宮切除

黏膜下肌瘤可用子宮鏡切除;肌層內或漿膜下則可選腹腔鏡或開腹肌瘤切除(myomectomy),保留子宮供未來生育。若不再規劃生育且症狀嚴重,則可考慮全子宮切除;器官保存與症狀改善的取捨,需與醫師詳談(Best Practice & Research COG)。

常見情境與快速整理

肌瘤會讓肚子變大或變硬嗎

會。當子宮被肌瘤撐大時,下腹看起來會突出,觸摸時也可能感到較硬。漿膜下大型肌瘤特別明顯,這也是許多人最先察覺到的變化。

肌瘤會頭暈、腰痛、性交疼痛嗎

會。頭暈多半與經血過多導致的缺鐵性貧血有關;腰痛與下腹痛常與壓迫或退化變化相關;有些人會在性交時感到疼痛。若疼痛突然加劇或伴隨發燒,需盡速就醫。

肌瘤大小多少需要處理

沒有單一「臨界」尺寸。是否治療取決於症狀嚴重度、壓迫情形、生育規劃與增長速度。小而無症狀者可觀察;影響生活品質或合併貧血者,則可討論藥物、微創或手術。

檢查費用與就醫管道

費用依院所層級與是否需要自費影像(如 MRI)而異,一般從門診評估與超音波開始,必要時再安排進一步檢查或處置。若有長期貧血,抽血與補鐵也要一起規劃。

小結

子宮肌瘤多半是良性的,但是否需要治療,取決於症狀、生活影響與生育目標。從觀察、藥物到微創與手術,都有可行路徑;與醫療團隊合作、按步驟完成評估,就能找到最合適的方式。
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