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點
- 一線藥物多為口服 bisphosphonates。
- denosumab 停藥要「接棒」,避免反彈性椎體骨折(Prolia)。
- romosozumab 有心血管風險警示(Evenity)。
- 鈣 1000–1200 mg/天、維生素 D 600–800 IU/天,多以食物為主。
- 運動要有承重、阻力與平衡訓練 (Oxford Academic)
認識骨質疏鬆與風險評估
骨質疏鬆是什麼
骨質疏鬆是骨頭裡的礦物質變少,骨架像海綿變鬆。骨頭變脆,就比較容易骨折。更年期之後,雌激素下降,骨流失速度會加快。重點在於早點發現,早點處理。整理好日常習慣,配合醫療,就能把風險降下來 (新英格蘭醫學雜誌)
怎麼看檢查的 T 分數
骨密度檢查會給一個 T 分數。T 分數 ≤ −2.5 代表骨質疏鬆。醫師也會一起評估骨折史與其他危險因子。這些資訊會決定治療方向 (ovid.com)
FRAX 估算骨折風險
FRAX 是一個網路工具,用年齡、體重、骨密度與病史,估算 10 年主要骨折風險。高風險族群應考慮藥物治療。操作簡單,資料輸入就能得到結果。評估前先準備好身高、體重與是否曾經骨折等資料(官方工具:FRAX)。 (frax.shef.ac.uk)
何時考慮開始藥物
已發生脆弱性骨折、T 分數 ≤ −2.5,或 FRAX 顯示高風險時,多數指南建議啟動藥物。這樣做能明顯降低椎體、非椎體與髖部骨折。先評估腎功能、血鈣與維生素 D。治療同時要配合飲食與運動。 (Oxford Academic)
追蹤與再評估
治療後需要定期追蹤骨密度與臨床狀況。多半每一到兩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較合適。若出現新骨折或副作用,治療策略需調整。也要檢查鈣與維生素 D 是否足夠,因為很多藥物研究都是在補足之下進行。 (新英格蘭醫學雜誌)
生活型態與運動:骨頭最愛的日常
承重與阻力運動
走路、爬樓梯、慢跑屬於承重運動,啞鈴、彈力帶是阻力訓練。這些運動能刺激骨頭,把骨礦物質拉回來一點。研究顯示阻力訓練可提高腰椎與髖部骨密度。開始要循序漸進,重複做,才看得到改變。 (Frontiers)
平衡訓練與太極
年紀增長後,跌倒常常引發骨折。平衡訓練與太極能降低跌倒率。把腳跟對腳尖走路、單腳站、太極課程放進一週例行。這些方法在多篇高品質研究中有實證。 (Cochrane Library)
戒菸與限酒
菸會讓骨頭流失更快,酒喝太多也會傷骨頭。把菸戒掉,把酒限制在低量,有助於降低骨折風險。這是所有指南都強調的共同原則。搭配運動與飲食,效果更好。 (ovid.com)
居家防跌小撇步
把家中走道燈光弄亮,地面保持乾燥,浴室加裝止滑墊與扶手。鞋底要防滑,常做視力與聽力檢查。把容易絆倒的小地毯收起來。這些小改變能讓居家更安全。 (Cochrane)
蛋白質與骨頭的關係
足夠的蛋白質能幫助肌肉與骨骼一起強壯。肌肉強,走路穩,跌倒就少。每天三餐都放一份優質蛋白,如豆製品、魚、蛋與肉。配合運動,對骨密度更加分。 (ovid.com)
鈣與維生素 D:吃多少,怎麼吃,才安全
每日建議攝取量
一般成人每日鈣建議 1000–1200 mg,依年齡而定。51–70 歲女性與 71 歲以上成人,多半建議 1200 mg。維生素 D 建議量約 600–800 IU,年紀愈長需求可能增加。 (ods.od.nih.gov)
食物優先比補充劑更好
牛奶、起司、優格、強化豆奶、帶骨罐頭魚,都是不錯的鈣來源。能用食物補,就先用食物補。補充劑留給真的吃不夠的情況。這樣做也能避免過多鈣帶來的腎結石風險。 (Bone Health & Osteoporosis Foundation)
維生素 D 的血中濃度
多數權威建議 25(OH)D 血中濃度達到 20 ng/mL 以上即可。更高的目標值並沒有很強而一致的證據支持。補太多可能有高鈣血症等風險。評估曝曬、飲食與年齡,再決定是否補充。 (ods.od.nih.gov)
鈣與維生素 D 的安全上限
鈣用量不要一次吞太多,單次 500 mg 以內吸收較好。成人鈣每日上限多以 2000–2500 mg 為界。維生素 D 的長期上限通常為 4000 IU/天,超過需醫療評估。 (ods.od.nih.gov)
補充是否能直接降骨折
鈣與維生素 D 對骨折的幫助,研究結論並不一致。合併補充在某些研究有髖部骨折保護訊號,但整體仍有爭議。因多數藥物試驗都在充足鈣與維生素 D 下進行,基本量仍建議達標。 (新英格蘭醫學雜誌)
一線藥物:口服 bisphosphonates
為何作為第一線
alendronate 與 risedronate 證據最完整,能降低椎體、非椎體與髖部骨折。價格相對親民,使用經驗也長。多個學會把它們列為第一線。規律服用與正確姿勢能減少胃食道不適。 (Oxford Academic)
怎麼服用最關鍵
清晨空腹配足量開水吞服,吞藥後直立或坐著至少 30 分鐘。當天先別吃早餐或其他藥物。這些步驟能降低食道刺激。若胃腸不適明顯,需回診討論替代方案。 (ovid.com)
何時改用靜脈製劑
若口服難以耐受,或骨折風險極高,常會考慮靜脈製劑。施打頻率較低,但也要監測腎功能與低鈣血症。用藥前確認維生素 D 足夠。治療計畫需個別化。 (新英格蘭醫學雜誌)
罕見但重要的副作用
長期使用可能發生顎骨壞死與非典型股骨骨折,但機率很低。定期牙科評估與留意大腿外側疼痛,有助提早發現。風險與效益要一起看。大多數人依指示使用,整體仍是利大於弊。 (ovid.com)
何時考慮「假期」
使用數年且骨折風險下降時,有時會安排短暫停藥,稱為藥物假期。是否適合要看骨密度、年齡與骨折史。這只適用於 bisphosphonates。其他藥物不能照抄這個做法。 (Oxford Academic)
其他藥物選擇:denosumab、SERMs 與合成代謝療法
denosumab 的定位
denosumab 是皮下注射的抗吸收藥物,對椎體與非椎體骨折也有保護力。對於口服藥不適合或腎功能受限者,常作為替代選擇。注射每 6 個月一次,依從性通常不錯。 (新英格蘭醫學雜誌)
denosumab 停藥的「反彈」風險
denosumab 一旦停用,骨轉換會快速回升,出現多發性椎體骨折的風險。計畫停藥時,通常需要接續另一類抗吸收藥物。這點已被官方標示與研究強調。 (FDA Access Data)
SERMs:raloxifene 的角色
raloxifene 可降低椎體骨折風險,也能降低某些乳癌風險。對非椎體與髖部骨折的證據較弱。若靜脈栓塞風險高,需特別小心評估。適合骨折風險較低、以椎體保護為主的患者。 (Oxford Academic)
合成代謝藥物:teriparatide、abaloparatide
這兩種針劑能刺激骨形成,適合非常高風險或多發椎體骨折者。療程通常限制在 18–24 個月左右。結束後多半要接續抗吸收藥,才不會把獲得的骨質流失掉。療程期間要監測血鈣。 (Oxford Academic)
romosozumab:一年期強效增骨
romosozumab 同時抑制骨吸收並促進骨形成,療程為 12 個月。臨床試驗顯示可快速提升骨密度並降低椎體與某些非椎體骨折。因有心血管風險警示,心肌梗塞或中風風險高者需謹慎使用。 (FDA Access Data)
治療流程與安全總整理
以生活與營養為地基
戒菸、限酒、體重訓練、平衡訓練,搭配足夠鈣與維生素 D,是所有治療的地基。這些做法能讓藥效更完整,也能降低跌倒。很多時候,小改變累積起來,骨折風險就降下來。養骨是一場馬拉松,不是短跑。 (ovid.com)
啟動藥物的優先順序
大多數情況,先選擇口服 bisphosphonates。若不適合,改用 denosumab 或其他選項。非常高風險者,可先用合成代謝藥物,再接抗吸收藥物,形成「先建骨、再鎖骨」的策略。 (Oxford Academic)
停藥與轉換的眉角
bisphosphonates 有時可安排藥物假期,但要個別評估。denosumab 不建議突然停藥,若要停,一定要接續其他抗吸收藥。轉換時機與順序,建議依風險與檢查結果來調整。 (FDA Access Data)
監測與副作用管理
治療前後要監測血鈣與腎功能。遇到胃食道不適、肌肉骨骼痛、牙科手術需求,要主動回診討論。少數藥有罕見但重要風險,如顎骨壞死與非典型股骨骨折。及早辨識,風險可控。 (ovid.com)
與醫療團隊一起訂計畫
骨質疏鬆治療常常需要多年配置。醫師、營養師、物理治療師都有幫忙的角色。把目標、藥物、運動與飲食寫成簡單計畫表。按表執行並定期調整,骨頭會一步一步變穩。 (新英格蘭醫學雜誌)

博田國際健康管理中心
博田國際醫院減重中心
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
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
高雄醫學大學藥理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