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OS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:診斷、檢查與治療

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(PCOS)

月經、毛髮、青春痘

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讓月經變得不規則,週期可能拉長或很久才來一次。體毛變粗或變多、臉上與背部容易長痘痘,也很常見。每個人的表現不同,但核心都與荷爾蒙與排卵功能失衡有關。

胰島素與雄性素

PCOS 常伴隨胰島素阻抗,身體需要更高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。高胰島素又會刺激卵巢製造更多雄性素,讓排卵更不穩定。這像是一個互相加強的循環,打破循環就能改善症狀。

代謝與心血管

長期而言,PCOS 與第二型糖尿病、血脂異常、肥胖與高血壓的風險較高。心血管疾病的長期風險也需要注意。及早介入生活型態與定期檢查,可以把風險降到更安全的程度。

情緒與睡眠

PCOS 族群中,焦慮與憂鬱的比例較高,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更常見。情緒與睡眠會互相影響荷爾蒙,讓症狀更明顯。願意談一談、早點尋求支持,會是一大助力。

高風險妊娠

PCOS 在懷孕時,發生妊娠糖尿病、妊娠高血壓與早產的風險較高。這不代表一定會發生,而是需要更細緻的產前照護。事前調整體重、血糖與血壓,能讓孕程更穩定。

如何確定診斷

成人與青少年不同

成人的診斷會綜合月經不規則、臨床或生化的高雄性素,以及卵巢外觀或相關指標。青少年則需要同時具有高雄性素與排卵功能不佳,才能成立診斷。青春期本來就波動很大,所以判斷更要小心。

血液檢查該看什麼

常用的項目包含總睪固酮與自由睪固酮,最好用 LC-MS/MS 的方式測量以提高準確度。也會搭配性荷爾蒙結合球蛋白(SHBG),必要時加測雄烯二酮與 DHEAS。若要確認是否排卵不順,可在週期適當時點驗血清黃體酮。

排除其他原因的檢查

甲狀腺功能(TSH)、泌乳激素(prolactin)與 17-羥基黃體酮(17-OHP)能幫忙排除其他會造成類似症狀的疾病。這一步很重要,因為治療策略會截然不同。青少年檢驗需要使用年齡相符的參考範圍。

是否需要測胰島素阻抗

常規的胰島素阻抗檢測並不建議,因為準確度有限。相反地,建議用空腹血糖與 HbA1c 來評估代謝風險。若有明顯高風險,再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做更進一步的測試。

影像與 AMH

成人可用經陰道超音波評估卵巢外觀,也可用抗穆勒氏管荷爾蒙(AMH)作為診斷的替代工具。青少年不建議用超音波或 AMH 來做診斷,因為專一性與穩定性不足。選擇方式會依年齡與臨床情況調整。

無排卵如何確認

週期中黃體酮的驗血能幫忙確認是否有排卵。若指數偏低,表示排卵不穩定或沒有排卵。搭配月經紀錄,能更清楚掌握身體節奏。

生活型態是第一線

飲食重點:穩糖與份量

均衡飲食與穩定血糖,是改善 PCOS 的地基。全穀類、蔬菜與優質蛋白能延緩血糖上升,也比較有飽足感。份量控制與固定用餐時間,能讓荷爾蒙更安定。

運動安排:有氧與阻力

規律運動能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幫助體重管理。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搭配,效果更完整。從可行的強度出發,逐步增加時間與頻率,就能看見改變。

體重管理:小幅減重也有差

即使是 5% 的體重下降,也可能讓月經更規律、排卵更穩定。不要急著追求完美,小而穩的進步最持久。遇到停滯期,調整飲食與運動內容,常能再跨出一步。

現代生活的節奏:睡眠與壓力

充足睡眠能穩定食慾與內分泌,對皮膚與心情也有幫助。壓力大時,可以練習呼吸放鬆或安排戶外走走。面對 PCOS,記住「慢慢來」是可以的。

長期追蹤:紀錄症狀與指標

把月經日期、體重、血壓與運動記錄下來,能看見趨勢。定期抽血追蹤血糖與血脂,及早發現變化。把資料帶去門診,醫療團隊更容易給出貼近生活的建議。

週期與雄性素的藥物治療

為何首選複方避孕藥

低劑量炔雌醇的複方避孕藥能調整週期,降低雄性素活性,對青春痘與多毛也有幫助。劑量越低,與血栓相關的風險通常越低。是否適合使用,會評估年齡、體重、吸菸與家族史等因素。

何時加用抗雄藥物(spironolactone)

若多毛或痤瘡仍明顯,可考慮加用 spironolactone。這類藥物需要避孕搭配,並定期監測血鉀與腎功能。效果需要時間累積,通常要連續使用幾個月才會穩定。

青春痘與多毛的皮膚處理

日常清潔與避免過度刺激是基礎。多毛可用機械除毛、光療或雷射輔助,搭配藥物會更持久。皮膚照護要因地制宜,臉、背與身體部位的耐受度不一樣。

胰島素阻抗與代謝:metformin 的角色

metformin 主要用於代謝面向與胰島素阻抗,對體重與週期也可能有好處。相較於肌醇,證據顯示 metformin 的效果更穩定。腸胃不適常見,從低劑量開始並隨餐服用,能提升耐受性。

血脂與血壓:何時需要藥物

若血脂或血壓持續偏高,生活型態仍不足以達標,才會評估用藥。用藥與生活調整並行,長期心血管風險才能下降。任何藥物都應在醫療專業的評估下使用。

長期健康守護

空腹血糖、HbA1c、血脂

固定間隔檢查空腹血糖或 HbA1c,能早期找出血糖異常。血脂檢驗能評估心血管風險,必要時安排治療。搭配體重、腰圍與血壓的追蹤,能畫出清楚的健康儀表板。

月經不來要防增生與癌

長期無排卵會讓子宮內膜持續增厚。若出現不規則或過多出血,醫師可能安排超音波與病理切片,以排除內膜病變。定期讓子宮內膜獲得黃體素的保護,是預防的關鍵。

懷孕體重、血壓與血糖

準備懷孕前,設定可達成的體重與運動目標,能提升受孕率。孕期中密切監測血壓與血糖,有助於降低併發症。產後也別忘了追蹤,因為代謝風險會延續。

何時該轉介:內分泌、皮膚科、生殖醫學

當月經持續不規則、皮膚症狀困擾或有生育計畫時,跨科別合作會更有效率。內分泌新陳代謝科、皮膚科與生殖醫學的共同照護,能提供完整方案。重要的是,找到合適而可靠的團隊,一起前進。

Contact us on 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