痔瘡全攻略:內痔、外痔、分級與治療

痔瘡觀念與分級

痔瘡是什麼

痔瘡是肛門附近的靜脈像小氣球一樣鼓起。用力解便、久坐、懷孕、肥胖,都會讓壓力變大。時間久了,血管就會鬆、就會腫,出現不適或出血。

內痔與外痔的差別

內痔長在肛門道裡面,早期多半不痛,但容易在解便時出血。外痔在肛門外圈,常見腫塊與疼痛或癢。位置不同,症狀與處理方式會跟著不同。

內痔會痛嗎

早期內痔通常不痛,因為裡面的神經較不敏感。若內痔脫垂到外面,被夾住或發炎,就會痛。大量出血或持續痛,代表病況加重,需要積極處理。

痔瘡會自己好嗎

輕微痔瘡有機會靠生活調整而緩和,例如軟化大便與坐浴。壓力來源若一直存在,症狀又會回來。想要長期穩定,就要同時調整習慣與合適治療。

痔瘡分級怎麼看

內痔常用一到四級分級。第一級只出血不脫垂,第二級解便時掉出來但會自己回去。第三級要用手推回,第四級推不回且容易夾痛與發炎。

內痔脫垂代表什麼等級

解便或用力時內痔掉出肛門外叫做脫垂。能自己縮回通常是第二級,需要時可門診處置。必須用手推回或推不回,多半是第三或第四級,常需進一步治療。

痔瘡與息肉差在哪裡

痔瘡是血管墊腫大,位置在肛門附近。息肉是腸道長出的組織,多在結腸或直腸裡面。兩者處理不同,出血原因不確定時,醫師會安排適當檢查。

血栓性外痔是什麼

外痔內的血液突然凝固,會長出硬硬又很痛的藍紫色腫塊。常在久坐、便秘、搬重物或生產後發生。疼痛明顯時,急性期可由醫師評估是否小切口排出血栓。

痔瘡常見症狀

最常見是解便時鮮紅色出血,衛生紙或馬桶水會看到紅。也可能感覺腫塊、溼黏、癢或異物感。若合併裂痔或膿瘍,會有明顯疼痛與腫脹。

什麼情況算嚴重痔瘡

反覆大量出血造成頭暈或貧血、腫塊推不回、劇痛或發燒,都屬嚴重。長時間脫垂會刺激皮膚,容易破皮與感染。這些狀況需要盡快就醫評估。

檢查與診斷

初診會怎麼檢查

醫師會先問症狀、生活習慣與用藥,再看肛門外觀。接著做肛診與肛門鏡檢查,了解內痔大小與位置。過程時間很短,多數人都能接受。

痔瘡怎麼檢查比較準

肛門鏡能直接看到內痔,對分級與治療規劃很有幫助。出血原因不典型或年紀較大時,會評估是否需要更進一步檢查。檢查越完整,治療就能越精準。

內痔檢查需要注意什麼

檢查前保持肛門周圍清潔,排便後再來會更舒適。若有疼痛或正在出血,可先讓醫師知道,好調整方式。檢查後通常就能回家,不影響日常。

大腸鏡與痔瘡:何時要做

出血原因不確定、家族有大腸瘜肉或癌症、或年紀超過建議篩檢年齡時,會考慮大腸鏡。大腸鏡的重點是找出腸道其他出血來源。找出真正原因,才不會漏掉重要疾病。

做大腸鏡會影響痔瘡嗎

大腸鏡本身不會讓痔瘡惡化,多數人做完沒有明顯變化。若平時就有痔瘡,檢查當天解便次數多,可能短暫刺激。不舒服通常很快緩解。

大腸鏡能處理內痔嗎

大腸鏡主要用來檢查整段大腸與直腸。內痔的處理多用肛門鏡在門診完成,例如橡皮筋結紮或硬化劑。兩種工具分工不同,彼此互補。

痔瘡出血與大便顏色

鮮紅色血多半來自肛門附近,如痔瘡或裂痔。若大便像柏油一樣黑、味道重,要警覺上消化道出血。顏色判斷能提供線索,但仍需醫師確認。

何時需要做其他檢查

症狀不典型、久治不癒、或懷疑其他肛門疾病時,可能安排超音波或進一步影像。反覆感染或流膿,會評估是否有瘻管。目的是找到真正成因。

懷孕出現外痔怎麼辦

懷孕後期腹壓上升,外痔與腫脹更容易出現。多休息、側躺、墊高與溫水坐浴,通常能緩解。嚴重疼痛再由產科或大腸直腸外科一起評估用藥安全。

何時應該盡快就醫

持續大量出血、頭暈或心悸,要及早評估。突然劇痛伴隨硬腫塊,可能是血栓外痔,需要緊急處理。發燒、紅腫熱痛或膿液,也要立即就醫。

治療與緩解

日常緩解方法

溫水坐浴每天兩到三次,每次約10到15分鐘,可放鬆肛門與減少疼痛。飲食加纖維與足夠水分,讓大便柔軟更容易排出。避免久坐久站,適度活動能減少壓力。

痔瘡用藥怎麼選

常見藥物包括軟便劑、止痛藥、與改善靜脈回流的保健藥。局部可用藥膏或栓劑,舒緩腫脹與癢。藥物多為短期輔助,重點仍在生活調整與合適處置。

外痔藥膏與栓劑的使用

藥膏可減少外痔的腫與痛,栓劑則較適合內痔。含類固醇的藥不要長期連續用,避免皮膚變薄。用藥期間若症狀加重,應再由醫師評估。

內痔治療方法總覽

早期內痔常用門診微創處置,如橡皮筋結紮、硬化劑注射、紅外線凝固。這些方式時間短、恢復快,成功率高。選擇會依分級、位置與個人狀況而定。

橡皮筋結紮會痛嗎與注意事項

結紮把內痔根部套住,讓它萎縮與脫落。多數人感到脹脹或便意感,一兩天內會舒服許多。手術後短期避免用力解便,多喝水與補纖維更安全。

血栓性外痔的處理

疼痛在48到72小時內很強時,醫師可能建議小切口排出血栓,疼痛會明顯下降。若超過急性期,保守治療也能慢慢改善。冰敷、止痛與坐浴都能幫上忙。

痔瘡手術種類比較

傳統切除能確實移除多餘組織,復發率低,但恢復期較久。環狀釘合術(PPH)多用在黏膜脫垂,疼痛較輕但適應症不同。雷射或其他能量治療屬輔助工具,仍需合適選擇。

痔瘡冷凍治療的重點

冷凍治療會把痔瘡組織冰死脫落。現今使用較少,因為滲液與腫脹時間可能較長,復發率也要考量。是否合適,須由醫師評估整體風險與效益。

手術後多久會好

多數人手術後幾天到幾週逐步改善,視手術方式與個人體質而定。排便時的刺痛會先減輕,腫脹也會慢慢退。按時回診,讓傷口癒合更順利。

如何預防復發

保持每天固定排便時間,不久蹲、不用力。纖維25到30克、水分足量,讓大便蓬鬆柔軟。規律運動與體重控制,能把肛門壓力降到更安全的範圍。


Contact us on LINE